夜读九江 | (微小说)大师某与他的传闻

7月9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738

大师某与他的传闻

■ 王爱红

一日上午,我去国画大师某府邸拜会,发现某左手端着一个冒着烟的烟斗,右手提着一支蘸过墨的笔,正眉头紧锁地站在阔大的画案前冥思苦想、斟词酌句,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画案上铺展着一张素白的、大约八尺的对联纸,静等着某把一串黑色的汉字完整地落在上面。不知道是某在为谁挥毫泼墨,劳神费力。我瞄了一眼屋子里的人,看看哪个有这等荣幸呀?某的字何止千金,它可是以平方尺计算价格的呀。

恐怕不仅是一张天价纸片在起作用,某应该有迷魂之道。他的人气旺,身边总是围着很多人,不管某干什么,就是如厕也有人等。据说,某如厕喜作诗。某睡觉呢?这个嘛,鬼知道。对了,是小鬼在床榻前候着呢。某毕竟是八十岁的人了,这也是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某最大的特点是不甘寂寞,整天前后呼应得像开着一个戏班子。有时,我觉着某是一条鱼,玩笔墨的墨鱼,他身边的人则是水。没有水,鱼肯定活不成。某身边的这些人反过来证明某活着,活得自由自在,十分舒畅。

某应该知道我来了,一般人都有第六感觉,何况大师。我跟室内所有的人都颔首示意,一一打过招呼,最后再往某跟前靠一靠。某板着脸假装没有看见,不管是谁来了,他都是看也不看,除非是我的顶头上司,定能让某忙不迭。某不看人,他总是这么严肃是有资格的。先不说他的学识、资历与名气,仅手上的功夫,连城之价的书画作品信笔由来,足以让人赞叹不已。某自然不像有些人(包括我),在不高兴的时候也必须做出一个笑模样。

某的字终于写完了,一众人都去观摩欣赏,与往常稍有不同的是,某专用的啦啦队只肯定叫好而不起哄,赞美颇有节制。我一看书写的内容,“兹少小艺文勖勉,手足情深,半世何曾存芥蒂;祈云霄功业腾飞,肝胆义重,此生永诀哭暌违。”禁不住说了句:“这是挽联呀。”某抬起半握的手往上面一指,故作姿态地说:“挽联。”我看某的手势,知道他这是在写字的时候把烟斗放下了,还没有来得及拾起来。

某的烟斗是长在他身上的一个特殊的部件,即使某不拿烟斗,熟悉他的人也能够看出来。因为,某的一只手总是悬空的。如果你要送他什么东西的话,他只能让身边的人接。有人嘲笑他的架子太大,殊不知他手里拿着东西呢。“挽联”这句话就算某跟所有没有打过招呼的人打过招呼了。原来,某的一位少有来往的艺友不幸辞世,他借此抒情的同时,也卖弄了一下自己的书法功力以及国学楹联方面的傲世之才。某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明眼人知道,某在此联中用了两个生僻的词,一个是勖勉,另一个是暌违。我暗自思忖,某是不是在空白处留一小注:勖,读作xù,古同勉励;暌违(kuí wéi)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别离,隔离。

突然,某让其助手再裁同样尺寸的纸来。助手不敢懈怠,也不能有异议,既然大师有此兴致,他这里也不缺好纸,赶紧张罗就是。大家越说好,某越觉诧异。大师习惯,无不精益求精,与众不同,绝不能人云亦云,失去自我。一会儿,某又写了一联。两相比较,谁也没吭声,复写的根本没有第一次写得好,恍惚间似乎叫人觉得一个人在某这里死了两次。一联无疑是有用的,不知另外一联作何处理?某是不是有留档的习惯,我不知道。

某这次是真的满意了,他往画案底下使了一个眼色,有人熟门熟路,立刻钻下身,接着双手捧出一只包装考究的素面锦盒。有人接过来置于案上,打开盒子,内嵌着一个老青花瓷的印泥盒子。开启盒盖,里面盛的是蓝色的印泥。某取印章往印泥上“啪啪”蘸打了几下,亲自钤印,十分别致。这就对了,我恍然大悟,在挽联上落红印确实不肃穆,遂感叹某确实有见识呀。

那一段时间我去某宅颇为频繁。可能没几天,我又有公干与某相约后,是个下午前去某府上叨扰。前几天上午的那些人好像没有走,他们一直在某的画室里等我,彼此见了无非是颔首微笑,把我弄得像一只受过培训的点头虫。我看见某,一时竟然忘记了来此的目的。

某手中擎着那只烟斗,正在侃侃而谈。我随便在一个高凳上坐下,听某讲的是他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好友追悼会的情景。某好友生前成绩斐然,影响颇巨,逝世后深享哀荣,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亲属、生前友好、家乡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艺术爱好者把灵堂围得水泄不通。某到达后,人群顿时轰动了起来,大家纷纷低声说:“某来了!某来了!”随后不声不响地给某让出一条道来。某表情凝重,昂首阔步,径直走到好友的巨幅照片前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凡有点能耐的人无不酷爱表演,这在绘画领域就叫重复。当时,某一本正经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向前面鞠躬时,刚巧站在他前面的人唯恐躲闪不及,吓得汗毛直立。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意思都在字面上,说的是有名望的师傅培养出的徒弟也是高水平的。如今,某是艺坛巨擘、画界名师。前不久,有人居然用一件莫须有的旧事来激烈地贬损他的人格,全盘否定某的品行。传闻大师某的老师德艺双馨,桃李满天,寿终正寝驾鹤西去后,某前来吊唁,被拒之门外。某痛哭流涕,仍不得入内。设想若确有其事,那么,在某好友的吊唁大厅里,人们给某让出的那条路,就颇耐人寻味了。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