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与《万家岭大捷》
□ 郭红钢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日子里我想到了我的先父郭盛碧,曾经为宣扬抗日战争胜利,主编《万家岭大捷》。亲眼目睹他创作全过程,在此把我所见所闻作一罗列,以此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
我的父亲出生在与磨溪乡万家岭有一山之隔的木环垄乡湾郭村,从小就听大人说山那边在打仗,却不知就里,只隐约听到是打日本佬,那传过来的炮火连天之声、硝烟弥漫场景,似记非记、模糊懵懂烙在父亲心里深处,那年,父亲才四岁。父亲幼小的心灵萌生了对日本鬼子仇恨的种子,为后来主编《万家岭大捷》埋下伏笔。
1984年,德安县领导关注1938年发生在磨溪乡万家岭抗日战争那段历史,欲编写一本万家岭抗战史书,由谁来执笔,县领导考虑再三,把目光投向父亲。缘于他从事笔杆子30年,写过土改时期分田丈量,写过农业合作社时期经验推广,写过改革开放时期农村责任承包制……于是我父亲由县农业局副局长调任县政协党组成员、文史办主任、兼任县政协副秘书长。
父亲接过这份沉重担子,没有退缩,一生以笔笺作伴的他,反而正中下怀,毅然领回成命。凭借他几十年写作经验,搜索大量第一手资料,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工作。从何处搜索原始资料,他提出“要到国家级图书馆去翻阅,要到当地老百姓中去调研,要到当年参战老官兵中去采访”的思路,并得到县领导全力支持。于是,他开始实施他的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计划,把目标盯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大图书馆,坐绿皮火车、乘江上客轮,转折南北东西,旅馆人满时打过地铺,肚子饥饿时啃过冷馍馍,为的是节省公务出差开支,也为着节省宝贵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搜索、寻找资料上。在成千上万书籍海洋里,寻找那熟悉的“万家岭”,寻找那民族英雄的国军将领薛岳、吴奇伟、吴逸志;寻找那狠心沮丧的日寇106师团……用笔一字一字抄写到笔记本上。一旦发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全盘搬抄,像是一名搬运工,把零零散散的砖瓦一块一块地拾起备作盖房材料。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完全依靠人工手写,其花费时间不能与现在比,大半年的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图书馆的路上。我有诗云《赞父亲出山编书“万家岭大捷”》“童时炮火忾仇生,壮暮编书说战争。多少国军逞勇猛,几何倭寇窜骄狞。苦搜四绾万文字,乐走三都千里程。缘是蒲塘资史缺,出山成命笔勤耕。”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本本黄皮壳笔记本、一沓沓堆积如山的手抄稿纸,放在了父亲家中书房柜子里,被父亲加锁保藏,写作时候又从柜子里取出来,这可是比他命根子还重要的关于万家岭抗日战况最原始资料。面对厚厚的杂乱无章的第一手资料,他开始构思、起草,笔墨、信纸充满他的私家书房和单位办公室,沉思、沉思,下班回家路上,他在沉思,窗外月亮西斜,他还在沉思,每一次沉思,他都有收获,每一次收获,他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为了怕别人打扰,他曾经把自己关在了私家书房一个月之久。
这只是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初稿构思完成后,父亲开始第二步计划,深入万家岭所在磨溪乡展开采访。那段日子,每天清晨,天尚未亮,他的身影就出现在汽车站里搭乘磨溪的班车,而当夕阳西下,乡间路边常有一名个小消瘦50来岁的男子候车回城,那个男子正是父亲。一日一日,一月一月,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母亲每日晚饭一定要等到父亲才开吃,哪怕再晚,如果没按正常时间归屋,母亲心里就开始挂念起来。父亲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挎包,里面装了好几支笔、好几本笔记本,一把油布伞、一顶草帽、一个军用水壶,晴天、雨天、春季、夏季轮换着带在身边。李屏水、刘诗成等10余位当年亲眼目睹万家岭战斗场面的老人进入他视线,老百姓看到父亲一身打扮,再与之交谈,满口和气,放松了思想包袱,口匣子一下被打开,滔滔不绝,把自己看到的场景,把民间传说的故事,把战场旧址发现的遗物,一五一十话开了,说得最多的是满畈皆是死人,尸骨成堆,血流成河。我有诗赋《父亲采访当年战争见证者》“草帽常携油伞带,挎包装满墨毫笺。一身和气当庄客,百里途程看水川。访得老人金口语,采来战事火硝烟。夕阳催父返城急,乡吏留霄万岭边。”
有了前两步计划完成,父亲开始实施第三个计划,邀请到了时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安抗日战场上守卫县城的国军32军141师723团团长王启明到德安访问,拜访到了当年在瑞昌阻击万家岭外围战的国军陆军第18军军长、全国政协常委黄维、当年在岷山阻击万家岭外围作战的陆军第74军上校作战参谋吴鸢……父亲抓住每一次邀请和拜见机会,进行单独长时间的采访,详细询问当年所发生的一切,认认真真记录下来,丰富充实了前两次计划内容。
我有诗诵《父亲采访当年参战将军》“参战将军临旧址,交融百感述流年。口装布局神思妙,心想求功鬼败连。勇士拼持多壮志,倭奴顽抗众成仙。桩桩往事如今采,乐得资料好著篇。”
历经两年多,父亲主编《万家岭大捷》史书完成,共分20个标题,占用32开纸166页进行阐述:1、攻德安 冈村施毒计;2、薛伯陵 巧布口袋阵;3、松浦淳 深山迷了路;4、第四军 缠敌钻口袋;5、麒麟峰 阻敌获全胜;6、王启明 坚守德安城;7、大金山 铁军显神威;8、吴奇伟 智歼津田队;9、90师 喋血扁担山;10、74军 血战张古山;11、抗日寇 城乡忙救亡;12、游击队 伏击日援军;13、救松浦 天皇下急令;14、空降兵 马家垅归阴;15、扎口袋 薛岳调“钢军”;16、总攻战 紧缩包围圈;17、敢死队 捣日军巢穴;18、扫战场 倭骸遍荒野;19、庆大捷 各地齐祝贺;20、赞战绩 经验更可贵。
1985年,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六辑《江西抗战亲历记》中录用“万家岭歼灭战—主编 郭盛碧”;
1986年,《万家岭大捷—主编 郭盛碧》一稿刊登于《人民政协报》和《华厦壮歌》;
1987年,《万家岭大捷—主编 郭盛碧》二改稿刊登于《江西文史资料》《武汉文史资料》《九江文史资料》《德安文史资料》;
1988年,《万家岭大捷—主编 郭盛碧》三改稿刊登于《武汉会战研究》;后来,四改稿刊登于《博阳河》万家岭大捷专辑;
2010年,央视《人民子弟兵》栏目播放3集纪录片《万家岭大捷》专题采访主编郭盛碧长达6分钟介绍相关情况;
2011年,九江党史资料—万家岭大捷专辑全书刊登《万家岭大捷—主编 郭盛碧》;
2011年、2013年《德安文史资料第七辑》先后两次全书刊登五改稿、六改稿《血战万家岭—主编 郭盛碧》;
2014年9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万家岭大捷—主编 郭盛碧》。
我有诗吟《贺父亲“万家岭大捷”史书付梓》“历经几载终成著,字字饱含何苦辛。月伴笔尖沙响急,蚊叮脚血嗡声频。书山翻阅文资实,将士回怀信息珍。喜看蒲塘填战册,千年史墨励来人。”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