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拆迁后,那片承载着我童年欢笑与泪水的土地,渐渐隐匿了踪迹,仅在记忆深处留下一抹模糊的影子。我执着地在如今繁华的山南新城里寻觅往昔碎片。不久前,从爷爷奶奶口中得知,我的母校还在。于是,我带着女儿一同前去探访。
循着二十多年前那模糊如雾的记忆指引,我一路驱车前行。小路两旁的景色,陌生中透着几分熟悉,记忆的碎片如繁星般在眼前不断闪回、拼接。一个熟悉路口映入眼帘,只一眼,我便笃定这条路的尽头,就是我的母校。
将车子稳稳停好后,我牵着女儿朝着母校走去。这条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小路,本该被二十年的光阴碾成齑粉,如今却在脚下愈发清晰。每一步,都似踩在过去的时光里。拐过那道月牙形的弯,一眼望去,曾经挂在校园门口的东风小学校牌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某某物流仓库”的牌子,无声地宣告着母校变迁。操场水泥地的缝隙里已经长出杂草,教室前堆积着不少杂物。我踮起脚,透过破碎的窗户,小心翼翼地窥视着里面的景象。教室里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味道,混合着木头的腐朽、纸张的陈旧以及淡淡的灰尘味。隐约间,我还能看见黑板上模糊的字迹。我抱着女儿,指着教室门口的位置,轻声告诉她那就是妈妈以前的座位。
记得有一次,平日里满脸严肃的数学老师临时帮语文老师代课。当读到《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他全然没了平日的严肃,用极其夸张的语气,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引得全班大笑。那笑声,仿佛穿越了时光长河,依旧在我耳边回荡。教室的讲台上,我也曾站在上面大声分享过作文——《长大后的我》。如今的我,虽然没有成为当时作文中描述的样子,却依然在为热爱的生活而不断努力。那些曾经的梦想,就像一颗颗种子,虽然有些未能破土发芽,但依然深埋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珍贵的宝藏。
“妈妈!你看,这棵树好大呀,我们两个人都抱不住。”女儿清脆的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棵硕大的枫杨树。小时候,我们最喜欢在树下玩耍。夏天的校园,四处弥漫着炎热的气息,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唯有这棵树下,是一片清凉的天地。男孩子们喜欢在树下“斗鸡”,他们单腿站立,另一条腿盘起来,像一只只斗志昂扬的小公鸡,相互碰撞,谁先失去平衡谁就输了。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房子。一根长长的橡皮筋在几个女生的掌控下,从脚踝跳到膝盖,从膝盖跳到腰间,嘴里还念着朗朗上口的口诀。跳房子的格子总是画得歪歪扭扭,却不妨碍大家小心翼翼地单脚跳着,生怕踩线。
“以前这里可热闹了。”我蹲下身平视着女儿的眼睛,笑着说,“但是你知道吗?这棵树以前可没有现在这么大,男孩女孩为了争‘地盘’没少吵架。”
“那后来呢?”女儿急切地问道。
“后来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指了指头顶茂密的树冠,“这棵枫杨树似乎听懂了我们的争吵,开始疯狂地生长。第二年春天,它的树冠就大了好几倍。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分享这片树荫。”
这座母校在女儿眼中,或许只是陌生又新奇的地方,但于我而言,却是时代的珍藏。目光再次扫过这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每一处,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如何变迁,这份对过去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
(王秀)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