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中旬到6月是我国冬小麦的黄金收割期,位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长江中心的一个江心洲里,26岁的返乡新农人蔡报燚和他的父亲蔡灿栋正忙着抢收小麦,他们要赶在梅雨季来临之前,让800亩小麦颗粒归仓。好在,过去长达半个多月的麦收,如今靠着智能收割机四天就能抢收完毕。
点击收听《麦收时节》音频版
江西九江市柴桑区江州镇,是一座地处长江中心、四周江水环绕的小岛,岛上风大,麦浪翻涌的幅度便更大。气象云图显示,一连数日的降雨正在赶来。蔡报燚坐在大马力收割机的驾驶座上,双手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加紧了收割进度。这是他的第三个麦收。几年前,他还在深圳从事金融业,与股票证券打交道的双手如今已经摸熟了收割机驾驶舱的每一个部件。
蔡报燚操作大马力收割机收麦
长江泥沙孕育出的这块平缓沙洲上今年种了五万多亩小麦,占九江市小麦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蔡报燚的父亲蔡灿栋是村里有名的种粮能手。对于儿子辞职返乡,老蔡心中很是犹豫,种地是靠天吃饭,其中的辛苦劳累他再清楚不过。
父子分歧还不止于此。蔡报燚回到江州的头一个麦收就赶上了暴雨,地里眼看就要成熟收割的小麦大幅减产。蔡报燚认为,“靠天靠地不如靠科技”,必须打破“牛耕人扛”的旧模式。老蔡却觉得,刚遭遇一场灾害亏损严重,再掏钱买农机更是雪上加霜。
老蔡常说“地是死的,人是活的,靠双手总能种出粮”,学习金融的蔡报燚一头钻进农技书里,钻研滴灌技术和土壤墒情监测知识,猫着腰在田埂转了多天,把高低起伏的地块画成草图,调试无人植保机喷嘴,让飞防更加高效。
看着儿子满满的干劲,老蔡对于购买新农机一事终于也点了头。
蔡报燚查看小麦成熟情况
今年的麦子熟了,看着麦穗低垂,籽粒饱满,蔡报燚高兴地说,“去年用了新的播种机,出苗急,加上去年天气好,今年的产量肯定高!”
收麦的日子里,每一秒都金贵。站在田头的老蔡不忘按照惯例计算天数,往年开老机器16天才能干完的活,如今靠两台新型大马力收割机4天就能完工,麦子收割得快,出售得也快。“确实提高了效率,产量也有底气了,”他说,“麦粒损耗率也降低,800亩地能少丢1万多斤粮食!”
赶在大雨来临前,江洲镇的5万多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成,打赢了这场“麦收战”,全年粮食丰收的底气就更足了。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镇干部柯长青说,如今的江州太需要像蔡报燚这样有文化、懂科技、有眼界的“新农人”。
麦子收完,金色的麦浪如潮水般退去。远处,长江依旧水天一色,奔流不息。江中的这片土地不会空闲太久,经过短暂间隙和平整土地,麦田就会轮作大豆、棉花等作物,很快,这里又将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来源:中国之声)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