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新版《辞海》,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列入《辞海》条目的独有“义宁陈氏”(义宁即今江西修水县)一家。至第四代,又一杰出的历史人物享誉中外,因此,统称为“陈门五杰”。他们是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
“陈门五杰”先后所处的时间,起于1831年,终于1993年。在这时间段,中国从四分五裂,民不聊生,至国家统一,中华崛起,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不管他们处于哪个时期,都能爱国爱家,忠于职守,赓续文脉,代代相承,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国近代史上罕见。
长使英雄泪满襟
陈宝箴(1831年—1900年)所处的清朝晚期,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此时清朝统治力量开始衰落,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清廷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列强在华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办厂,掠夺资源,攫取巨大利益。受其影响,我国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遭受了地主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和列强的多重压迫和剥削的人民,苦不堪言;因此,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随着列强入侵,西方科学文化引入中国,让清廷发起一连串的改革,促使中国文化的成长与革新。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直接导致列强瓜分中国。取得一些成效的维新运动,因损害守旧派的利益,很快被对外软弱无能的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扼杀。
在这历史背景中,道光十一年出生于修水县泰乡七都竹塅村的陈宝箴,自幼好学,咸丰元年(1851)乡试中举。恰好这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接着由桂入湘入鄂,攻陷武昌,占据江南。作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义宁州,偏安湘鄂赣三省交界,在清廷的鼓动下,全州各地纷纷组织团练抵抗。陈宝箴在乡协助其父办理义宁州团练,因克复义宁城有功,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候补,并尽先选用。1865年被曾国藩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此后一路升迁,1895年秋升任湖南巡抚。
在湖南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维新时,他率先响应,推行“董吏治,辟利源,变士气,开民智,敕军政,公官权”,即整顿吏治,启用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一批人才;重视农业开发,发展工商矿业和创办工业,致力交通建设和对外贸易;开设时务学堂,出刊《湘学报》及其他多方面的系列新政等等。湖南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他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为地方督抚中唯一实行维新变法的实权派的风云人物。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陈宝箴被罢黜,年终携家属和夫人灵柩离湘回赣,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被慈禧太后秘密赐死。陈宝箴壮志未酬而遭废黜赐死,使人大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慨。
陈宝箴生二子二女,一生酷爱诗文,诗风沉郁深挚,文章辞理兼佳,后人收录出版《陈宝箴集》上中下三册140余万字。
民族气节贯长虹
陈三立(1853年—1937年),陈宝箴之子,字伯严,号散原。生于修水竹塅村,“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爱国诗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陈三立补殿试进士,官吏部主事,正六品。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在网罗人才、擘划新政方面效力尤多,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与父同被革职。1904年,慈禧颁布诏令,除康有为等三人“罪不容诛”外,对他们这批人“开复原职”,陈三立拒绝就职。后袁世凯主政,陈三立被荐为“资政院”的“议员”,他也推辞不受。1937年他所住的北平被日寇侵占,拒绝日寇拉拢,忧愤成疾,绝食殉国。40年代,县国民政府将坐落在县城紫花墩的赣西北重点中学命名为散原中学,以示对其纪念。生子五: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一字一句皆千锤百炼,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24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泰戈尔来华访问,到杭州西湖拜访陈三立,赠送诗集,比肩合影,互倾仰慕之情,交流中印文化,传为佳话。其主要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又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
“朽者不朽”陈师曾
陈衡恪(1876年—1923年),陈三立长子,字师曾,中国近代著名画家,篆刻、书法、诗文兼长,扬名海内外。生平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研究》《槐堂诗钞》《染仓宝印存》等。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教育司、南通师范学校、长沙第一师范、北京政府教育部编纂处任职。1915年获聘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员。1918年,任国立北京美专国画教授。1922年,受邀携吴昌硕、齐白石、王梦白等画作,前往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1923年9月在南京去世,终年48岁。
陈师曾是中国意笔人物画现代转型的先觉者,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先驱,被吴昌硕题为“朽者不朽”。他强调美术的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从民族美学高度看待传统艺术,在当代研究中国画如何创新等问题上,仍有借鉴和学习的现实意义。
满园红绿写春秋
陈封怀(1900年—1993年),陈衡恪次子,号时雅,中共党员,出生于南京市。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现代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
陈封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学院,1934年为创建庐山植物园而留学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后任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出席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并任省政协委员。1959年出席湖北省群英会,随后出席全国群英会,1978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代表大会。他所从事的“中国报春花科植物系统”研究,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庐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它位于庐山月轮峰和含鄱岭之间,占地面积4419亩,是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陈封怀于1934年参加庐山植物园成立大会后,到英国留学,专门学习造园知识。学成归国,主管建园的全部技术工作,引种植物3100多种,建设苗圃160多亩,压制各类标本二万多号。尤其是蕨类标本的收藏,使庐山植物园一举成为东亚地区蕨类标本收藏最为完备的植物园。
日寇占领庐山期间,对植物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抗战胜利之后,陈封怀被任命为庐山植物园主任,担负起了恢复重建庐山植物园的重任。他克服没有人员、经费及无处居住的困难,四处筹款。他还到南昌中正大学兼课,将报酬全部投入建园的开销之中。经过几年的苦苦支撑,终于保存了我国当时唯一的植物园。
新中国成立后,庐山植物园被划归中科院植物所管理,陈封怀继续担任主任。接着,他又相继规划设计建设杭州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并先后被任命为这些植物园的主任。这些植物园都是陈封怀主持建设,他是中国现代植物园的开创者,因而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他一生都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植物园,用满园的绿树红花,书写着载入史册的不朽春秋。
家风传承谱新篇
追根溯源,“文化贵族”的形成且长久传承,与义宁陈氏先祖陈腾远“重信义、轻财货”所形成的家风密切相关。自清雍正年间从福建上杭迁分宁以来,陈氏经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近两百年的文化积淀,培育出五位杰出人物。他教育子孙要“立仁德之志,操君子之节”,勉励子孙以好学、重德、爱国为家传。陈氏家风被以《义宁陈氏:一门五杰·文化世家》为题,于2017年11月21日荣获中纪委网站头条推介。
受家风熏陶,义宁陈氏的其他子弟都能重教育,爱诗文,传承“义宁精神”。所谓“义宁精神”,就是“独立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术见解,独特的人格魅力”。尤其是陈寅恪,一生与中国近代的苦难相伴相终,始终昂起不屈的头颅,高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旗,不仅在学术上名扬四海,对社会政治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学西方的先进管理、机械技术,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仁义、忠信、廉耻等价值观绝不能丢弃,应该保留中华文化的本位。
按照古人“三代承风,方为世家”的说法,一个家族必须三代都崛起有影响的人物,才称得上“世家”。新版《辞海》一家三代四人同被列入,独此一家,实属罕见,可谓数代清华,一门儒素。
(本版图片由 程廷谟/摄)
(周战线 周慧峰)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