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九江丨回坑绣花楼

5月23日 10时 浔阳晚报 阅读 31507

回坑绣花楼

□ 付鹤鸣

  回坑是修水着力打造的旅游景点,被称为“江南第一作家村”。

  回坑村坐落在幕阜山深处,属新湾乡管辖,四面青山回还突兀,有如玉珠落在人间,无人机在五百米高空,可见“坑”内花红柳绿、小桥流水人家。“坑”内还有座绣花楼,是该村财主车音和于清光绪癸巳年所建,是修水县一张百年人文旅游名片,其古朴玲珑、构造风格、美丽的传说,让人神往。

  车停回坑村部,不远处就是绣花楼。远远看去,整个回坑都是现代建筑,唯有绣花楼屹立一方,如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踏青忘归于幕阜深山的回坑,正端坐在那里娓娓地向游人讲述着一个个不老的童话。绣花楼是个见过世面的老人,话闸一开,雪就铺天盖地地落,一眨眼,又是田野稻谷金黄;吱呀呀的木门四季开合如黄历一页页翻过,万点流萤闹醒了百年夏夜的青岚,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出一层金色地毯,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让人雀跃,让人流连,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

  绣花楼有个门楼,建在正屋出门的左侧,与别处建筑大有不同,有甚奥妙不得而知。门楼上雕刻着“东来爽气”四个古朴生风的大字,青砖墙上的石雕系马栓被游人摸得溜光润滑,见证了昔日绣花楼的荣耀与辉煌。

  进了门楼便是绣花楼,虽有向导指点,可大门上“先承萤案”四字还是把我难住了。好在有同行解释才得知《晋书·车胤传》有载:“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楼主车音和是那个时代的智者,他深谙落叶归秋,天地轮回不可逆转,但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继承先祖车胤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勤学苦读的遗风,所以把这字字珠玑、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写在门头上,可见古稀之年的车音和在建楼时便绞尽脑汁对子孙寄予了厚望。

  绣花楼是一座典型的“上五下五”的江南民居,每一道墙都有讲究,全是长条石砌的墙脚,青砖灰瓦,翘角飞檐,墙顶和屋脊上还建有兽爪,镂花的窗子临风安静,屹立的风火墙望月怀乡。堂前挂了宫灯4盏,四条过巷各挂纱灯1盏,灯虽不是旧时灯,人也不是旧时人,却似走进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那么的原始、自然、古朴。我在村里走了一圈,发现绣花楼的围墙、院落和式样,就是一个“回”字的最好诠释;青砖、灰瓦、马头墙,更是对“回”字的立体注解。据陪同的友人介绍,绣花楼整个院子占地约有3亩,仅主楼便有500多平方米。绣花楼中间有个大天井,天井前后是厅堂,厅堂两侧摆放着古老的虎爪长条木凳,三层楼的正房分列天井两侧,中间两厅房的三楼是女人绣花的闺房,室内24扇木门窗雕刻了各种精美的“二十四戏图”,走不到两步就能惊喜地见到刻有“车音和”三字的青砖嵌在墙上,用手触摸那一块块厚重的青砖,似有一种沧桑浸凉的感觉瞬间通过筋脉抵达全身,让人心旷神怡。此刻,如果你能放下一切,静下心来,在长条凳上小坐,很快就能远离喧嚣走进另一个梦境,你会看见绣楼上那个妙龄少女,此时正手拿着大红绣球,含情脉脉地望着你,假如历史真的可以穿越,你肯定就会冲上去,把这个绣球连同美人一起揽入怀中。著名作家樊健军是如此描绘绣花楼的:在楼房的南北两侧,正对天井的位置,各有一座小楼,凌空端坐。它甚至超越了正厅的屋脊,达到了风火墙上飞檐一样的高度。那是女人绣花的地方。一个女人能够在接近云端的地方穿针引线,远瞭,怀想心事,那是一个多么崇高的位置。连男人都必须仰视。

  世界那么大,追梦的人这么多,到过回坑、见过绣花楼的人又有几人?人生易逝,岁月如梭,莫等闲,要珍惜此时光,快来回坑一游,遇见就是一种美的呈现!感谢巍巍幕阜山,让我有了这种机缘,读到了百年绣花楼这本厚重的古书,我要用文字去触摸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根柱,最好坐在绣花楼的门墩上,从一串串远去的足迹中,读出车音和的前世今生,以及百年前,他作为一名父亲,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能摒弃世俗,花费巨额资财,为自己心爱的女儿,建了这么一栋非凡的建筑。尽管朝代更迭,车音和已驾鹤西归,可这位伟大的父亲,依然光彩照人,感动每一位来者。

  一座绣花楼,让多少男人为此按下暂停键,携妻挈子前往一游,又让多少女人心生向往,成为幸福的追梦人。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