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脉绵延,古籍新生。近日《浔阳蹠醢》出版座谈会在半岛宾馆举行,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杜少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浔阳蹠醢》由清代康熙年间江西德化县人文行远编著,是现存九江地方史志中唯一一部由私家编撰的方志类著作。九江市图书馆名家工作室(文献)对《浔阳蹠醢》经过为期一年多的点校、注释工作,该书注释本、影印本现已出版发行。与会代表对《浔阳蹠醢》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就古籍传承与发展、活化利用等方面建言献策,并对如何打造区域文旅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现将与会代表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浔阳蹠醢》的独特价值
■ 杜少华
“蹠醢”(zhí hǎi)一词,源自“齐王嗜醢”的典故。“蹠”为脚掌,“醢”为肉酱,齐王吃鸡,尤以制成“醢”的鸡脚掌为美味。
我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聊天中获知《浔阳蹠醢》这本书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的直觉感到这应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当然,肯定不是研究肉酱、美食的书,而是对研究九江人文掌故、历史地理具有拾遗补阙作用的文献。为此,我特请市图书馆查询此书,经查方知,此书仅有零星影印本存世,几近消失。而且原书未有断句,极不方便今人查询。于是,对《浔阳蹠醢》进行校勘整理,并作全文注释,以利今人阅读的工作便由此展开。
我们九江,古称柴桑、江州、浔阳等,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地处冲要,山川秀美,形胜为天下巨丽,演绎过重大历史事件,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更是吸引了无数俊贤豪杰、文人墨客、高士尊宿往来徜徉其间,留存的遗迹、文字、轶闻数不胜数。千百年来,九江积淀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这片土地上人民共同的财富和骄傲。
关于九江,可记可述的实在太多,在古代文献典籍中累有涉及。《浔阳蹠醢》就是浩瀚文海中的一朵浪花。清初,一位名叫文行远的九江书生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自豪,耗费十余年心血,在读书过程中遇到“郡事”随见随录,持之以恒,集腋成裘,这部内容繁复的九江地方文献辑著——《浔阳蹠醢》便以其一己之力编撰成书了。
文行远,字樵庵,一字允言,清初九江府德化(今九江市柴桑区)人,康熙年间贡生,出身书香世家。据清同治版《德化县志》记载,其父文德翼为崇祯甲戌(1634年)进士,任嘉兴司李(即司理,主管狱讼刑罚的官员),后擢升吏部任职,“博贯经史,长于古诗文词”。文行远世其家学,亦有文名,除《浔阳蹠醢》之外,还著有《靖庐》《愧临》《石室庭闻》等诗文著作。
《浔阳蹠醢》书成后,有康熙壬子(1672年)榖明堂刻本行世,同治癸酉(1873年)又由乡贤黄凤楼先生重刊。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浔阳蹠醢》被收录,列入“史部”存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有介绍和评点。
《浔阳蹠醢》“专志九江一郡故实”,全书18万字,前有不了道人黎元宽和文行远同学世弟严沆的序言,正文分6卷,又按类目分为39章节,每章节条目以时间排序,大部分内容摘录于各类文献典籍,条目后注明引文出处;未注明出处的条目则多为作者整理后自撰,间或也会表达作者对史实、史料的理解和评价。前文提到“醢”为肉酱,“蹠醢”又由此引申为杂博,《吕氏春秋》:“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蹠数千而后足。”《浔阳蹠醢》汇集了2000年来九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军事、民俗风情各方面的史料,无所不备,为浔阳一地的杂撰。对于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恰如食用蹠醢一般享受和满足。
据不完全统计,《浔阳蹠醢》引用的文献多达320余种(部),类目极为广泛,经、史、子、集,稗官野史、笔记杂撰无所不包,不可谓不丰富,在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更是十分难得。《浔阳蹠醢》是现存九江地方史志中唯一一部由私家编撰的方志类著作,相比于官修志书,可能有失规范和严谨,但其编列更加自由,取材更加随意和宽泛,阅读起来也更为轻松,富有趣味性。全书虽多为史料辑录,但仍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比如:卷一《方舆》篇中,作者结合众多文献资料,对九江相关地名的溯源、区划和治所的演变,包括庐山的命名由来,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叙述,增补了官修地方史志这方面事记的遗漏,便于读者全面了解九江地域历史演化脉络。卷四《真仙》《僧宝》篇中,记载了释道两教与庐山关联的大量人物和事迹,辑录的人物数量众多、史料翔实,可供庐山宗教文化研究,更是庐山尊为中国宗教名山的文献印证。全书大量采集了《世说新语》《挥塵录》《桯史》《搜神记》《异录记》等笔记、稗史、志怪、杂著类图书资料,这些著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不居主流地位,在地方官修史志过程中也往往不受重视和采用,而作者独具慧眼,不仅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趣味性,更是对官修志书史料作了有益的补充。此外,作者还记录了九江酿酒、造纸、墨砚以及鱼苗产业、课税榷关等方面的信息,有的条目虽只言片语,但也提供了九江经济生产、科技发展的历史线索,同样弥足珍贵。在卷五《典籍》篇中,作者收录了九江地方史志及本土人士著作书目,共计170余部,堪称当时的“九江地方文献目录”,其中许多图书在官修方志中未见记载,作者以良苦用心加以网罗,实属难能可贵。这些图书可惜大部分已佚失不存,有待于后人根据书目信息搜遗补缺了。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点:“其摭拾颇为繁富,而分别门类,殊多失当……中所采取,亦未见决择。盖有意求多,未免失之庞杂也。”《浔阳蹠醢》的编撰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目次类别不尽合理,一些资料编列有交叉重复;少数文献引用有失严谨,存在牵强附会甚至谬误现象;出于猎奇,收录妖异、鬼怪的内容较多;等等。这些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甄别。但瑕不掩瑜,《浔阳蹠醢》“发山川之光采,展前人之遗轶,网罗放失之旧闻”,仍不失为一部风格独特、富有价值的地方史志文献著作。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九江历史上屡遭兵祸,文献损毁严重,明清以前的九江地方史志,如张修《九江新旧录》、李皋《江州志》、张僧监《浔阳记》、马玕《江州图经》等等,仅见书名,书已不存,非常庆幸在3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够一睹《浔阳蹠醢》全貌。文行远自述:“岁月无量,此书亦无量!”此次九江市图书馆对《浔阳蹠醢》原书进行校勘整理,影印并作全文注释,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工作,使得这部地方文献得以更大范围流传,也更便于读者阅读,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普及、宣传九江优秀历史文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当前,九江正在积极打造区域文旅中心,需要更加深入地发掘九江的厚重历史、多元文化,讲好九江故事,使家乡人热爱九江,引为自豪;使外地人了解九江,心向往之。我们有责任将九江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区域文旅中心建设提供文献保障和资源支持。
“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我们庆幸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生活在九江这样一个底蕴厚重、山川形胜的美好家园,我们的家乡先贤曾经书写过灿烂的辉煌,他们曾经做成的事情,今天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也一定有能力做得更多、更好!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