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往事之——
日清汽船公司的兴亡
■ 冯晓晖
概述:
1907年(明治40年)3月25日,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召开成立大会,4月1日,公司开始运营。
评述:
从1861年长江三口(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起,到抗战结束的80余年间,扬子江上往来的现代化蒸汽轮船,大多隶属于外国洋行的商船或列强的军舰。其中,美国旗昌、英国太古与怡和三大轮船公司,长期主导着长江航运的命脉。这些轮船公司在九江均建设了专用码头,并设有货栈。每当英美的大轮驶进九江港,轰鸣的轮机声、烟囱冒出的浓烟,以及响彻十余里的“拉喂子”(鸣笛,“喂子”系汽笛whistle的音译),无不在宣示它们的存在与霸权。
辛亥革命前夕,长江航运格局迎来了新的挑战者。不同于英美公司在船体两舷涂饰公司英文缩写,这支船队的标识更为醒目:其轮船烟囱上赫然漆着四个醒目的白色圆环。
这个独特的“四环”标志,曾一度代表着快捷与廉价。而后,它逐渐沦为经济掠夺的象征。随着抗战胜利,这个代表侵略者的标志也从扬子江上永远消失。它正是曾叱咤长江的日清轮船公司。
日本在长江开放初期,既无实力,也无资格参与航运竞争。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摆脱封建体制,迈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在经济和军事领域表现出强劲的扩张势头。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标志着日本在国力上已全面压倒中国。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第六款明确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城市,并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设厂办企,并自由输入各类机械设备。自此,日本获得了长江干线部分领域的(后扩展到全域及支流)的通商权。
中国的内河腹地,被迫向日本这个更加贪婪、野心更甚、侵略性更强的新兴列强敞开了大门,长江成为日商与英美商人竞争的新战场。与西方商人不同的是,日商在中国的活动,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古以来,长江航运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政府深知其战略价值,将长江航运视为发展在华势力、攫取经济利益的核心区域,更将其列为未来侵华扩张的战略后方。为此,日本拨款大力支持航运企业,所经营的长江航线被划定为“命令航路”,全部享受国家财政补助。在日本政府的近代航线补助体系中,长江航线的补贴金额居首位。
1896年7月,日本商人白岩龙平与中国商人在上海合资成立大东新利洋行,开始进入长江营运业务。1898年,白岩龙平在日本官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大东商船会社”,经营上海至苏州及杭州的航线,这条航线之前并未得到英美航运公司的重视。1898年1月,大阪商船公司在日本政府的资助下进入长江航运市场,开通了上海至汉口的航线。大阪商船公司成立于1884年,以经营近海及东亚航线为主,是当时日本排名第二的航运公司。
由于缺乏码头、货栈等基础设施,又受到在长江航运中早已占据主导地位的英国太古公司、怡和公司以及中国招商局的强势挤压,大阪商船公司最初在经营上处于明显劣势,只能依靠日本政府提供的补助金勉强维系运营。1902年,日本最大海运企业之一——日本邮船公司在政府撮合下,联合多家航运资本成立湖南轮船公司(湖南汽船株式会社),整合了日本航运力量在长江中游的布局,开始与英国航运企业展开正面较量。
这是一场日英双方为争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对决,日方大笔投资,收购航运企业、码头、货栈,日本航运企业成为侵略势力的前哨。而英方政府则前所未有地出面插手航运竞争,试图遏制日本的扩张势力。最终,日英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平衡关系,日本航运企业在长江航运基本站稳了脚跟。
据1906年1月九江海关绘制的《九江港草图》显示,九江港城区内共有6个固定趸船码头,其中中国码头两个,英国码头三个,德国码头一个。位于龙开河口附近的“麦边趸船”原属英资商号所有,日本邮船公司自1903年起租用了该公司的趸船及其附属货栈,作为其在九江港的运营据点。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再次改写了东亚列强的势力格局。日本作为战胜者驱逐了俄方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其在华经济势力随之迅速扩张。战争结束时,活跃于长江航线的轮船公司共计5国11家,总吨位逾十万吨。其中,中、英、德三国各有两家公司,法国一家,日本则高达四家,分别是大东商船、大阪商船、日本邮船及其子公司湖南汽船。
日本轮船公司在长江航运的企业为数不少,在日本政府的补贴下,总体上已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以大阪商船为例,该公司开始经营长江航线时,有吨位各为600余吨的“天龙川丸”和“大井川丸”,定期从上海、汉口两地对开,中途停靠镇江、南京、芜湖、九江4个港口。至1905年,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投入长江的船只已达6艘共计13329吨,每年得到日本政府补助90400日元,成为仅次于太古的长江第二大轮船公司。
出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日本政界希望能全面控制长江航运。1905年8月,日本政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西园寺公望(第12任和14任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到中国长江航线考察后,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整合长江航线经营现状的建议。
1907年,日本政府采纳西园寺公望的建议,决定整合原有的四家长江航运公司,组建一家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轮船企业,实行一元化经营。1907年3月25日,日清轮船公司(即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简称日清汽船)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并于同年4月1日开始运营。
日清汽船的注册资本总额为1200万元。日本皇室内务省持股超过50%,其余股份一部分由原四家航运公司出资,一部分由日本商民认购,其中亦包含部分中国资本。为体现该公司为中日合营之意,遂取名“日清”。
日清汽船公司有大小轮船34艘,其中航行长江的有14艘共计29420吨。日本政府每年补助日清汽船公司80万日元,使其成为长江航线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轮船公司。公司在上海和汉口设有支店(即分公司),在镇江、南京、九江、宜昌等开埠城市设有出张所(即办事处)。其中九江出张所归属上海支店管辖,后升格为支店。
在长江航线上,日清汽船公司与欧美及中国本土的航运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成立初期,日清汽船公司采取激进的低价策略,拒绝加入航运价格同盟,意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相较之下,德、法等国的轮运企业因缺乏稳定的贸易腹地和资本支持,逐步被边缘化。尽管英国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以及中国的招商局在客户资源、航线布局、码头与仓储等方面仍具传统优势,但在日清汽船公司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攻势下,也被迫加入竞争。据统计,日清汽船成立仅两年后,长江航运的总吨位显著增长,但整体运价水平下降70%。
在成立的最初五年内,日清汽船公司虽业务迅速扩展,但始终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过200万日元。日本政府对日清汽船公司补助金约占其应收总额的40%,因此,日清汽船公司得以维持低运价策略,并持续追加投资。他们以这种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江中游成为主要战场,各国商船为躲避战火纷纷停航,日清汽船公司在码头与货栈设施也遭受损毁。日本政府非但不生气,反而将此作为扩大在华航运影响力、提升日本企业社会地位的良机,命令日清汽船公司不得中断定期航班,同时派遣军舰为其护航,要求即使空船也必须按期航行。
正是在这种强力政府干预和“战略性亏损”的推动下,日清汽船的客货运输量逆势增长,1912年货运收入比前一年翻了一番,终于实现公司首度盈利。
与此同时,德、法的航运企业已全面退出长江航线。至民国初年,长江上的外国航运公司仅余三家:英国的太古洋行、怡和洋行以及日本的日清汽船公司。日清汽船公司在市场占有率上超越中国的招商局,与英国企业分庭抗礼,跻身长江航运第二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日本迅速发展的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受战局影响,欧洲传统海运强国的商品生产大幅衰退,物资严重短缺,不得不陆续从全球各大航线撤退。而远离战争中心的日本,未受战火波及,反而借势填补航运空白,赢得了大量国际商贸机会,船运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战争前,日本在全球航运实力中排名第七;一战结束后,其航运规模跃升至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稳居亚洲第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运强国。 (未完待续)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