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 (历史回眸)在英国军舰上卖“古瓷”——一幅清末插画的解读

4月21日 19时 阅读 31608

image.png


4月往事之——

在英国军舰上卖“古瓷”

——一幅清末插画的解读

■ 钱星文 冯晓晖

笔者在搜寻九江近代史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幅图画。画质不高,文字也较为模糊,但画面右下角的“KIU-KIANG”字样依稀可辨——这是九江的传统英文拼写方式。

这幅插画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画面中,三名外国水兵站在军舰甲板上,正与三个身着清代服饰的商贩讨价还价。他们中间堆放着各式中国瓷器,有花瓶、帽筒、佛像、茶壶等。画面背景隐约可见一座高塔,其形制与九江的锁江楼塔极为相似。

笔者在研究九江商贸历史的过程中,曾对九江瓷市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事实上,九江瓷市的规模与影响力,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米市和茶市,但学界对其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史料记载稀少,留存下来的老照片也仅限于滨江路一带的几幅影像。

因此,这幅插画的发现尤显珍贵。它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九江的瓷器商贩可以登上外国军舰进行买卖。这一交易场景被绘制成图并出版发行,说明它不仅是外国人眼中异域风情的描绘,也是当时九江港口常见的商业活动。

经过笔者的研究与搜寻,在英国获得了该插画的高清复制版,并对图中的文字和报刊的背景进行了翻译和解读。

这幅插图刊登于1901年10月26日出版的《The Graphic》(《英国插图周刊》)。该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19世纪英国家喻户晓的视觉新闻杂志,以报道国际时事和社会新闻为主,尤以高质量插图著称。该杂志擅长通过绘画展现海外事务和殖民地生活,为英国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东方世界”的窗口。这些插图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也具备重要的史料意义,许多知名画家曾为该刊供稿。

作为当时英国报道海外事务(尤其是殖民地相关事件)的一份重量级刊物,《The Graphic》的内容如今已成为研究19世纪英国社会与帝国扩张的重要史料来源。1932年,该杂志停刊。

本幅插图由Fred Whiting绘制,原始草图则由R.G.Tomkins提供。Fred Whiting的现存作品不多,目前尚未查到关于他个人生平的具体资料。

插图下方有英文报道,标题为“在中国站的激烈讨价还价:古玩商人在九江的军舰上”。里面写道:“通常,在离开一个海外驻地之前,我们的水兵们会有意收集各种各样的古玩和稀奇物品。在中国站,古瓷器和丝绸是大家普遍收集的目标。本地商人会上船,通常要价是实际价值的十倍,因此必然少不了还价。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途转身离开,对方很快会降价。很少有水兵在与中国人的交易中吃亏。”

这段话里明显带有当时西方殖民视角的优越感,尤其是最后一句,更表达了海军士兵对中国商人的轻蔑态度,暗示他们在交易中通常不会被“占便宜”。其中有一句为“It’s not very often Jack goes to leeward over a Chinaman”。这句话直译为“Jack(海军士兵)很少在与中国人的交易中吃亏。”但细究意义,其中饱含着轻蔑。

在航海术语中,“to windward”是上风方向,意味着掌握主动、占优势;“to leeward”是下风方向,意味着被动或劣势。因此,“go to leeward over someone”就意味着在某人面前处于劣势,被占了上风、吃了亏。

而“Chinaman”一词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且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它曾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广泛使用,但由于其语气中包含了种族刻板印象与贬义,今天被视为不尊重、带有种族偏见的称呼。

九江商贩竟能带着一大堆瓷器登上英国军舰售卖?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放在当年的历史语境中,其实十分合理。

为了维持其在长江流域的殖民存在,英国曾长期派遣军舰在江面上游弋。这些军舰每到一地,往往会驻扎一段时间。根据英国海军条例,官兵平日必须驻舰生活,唯有周末方能进入租界的俱乐部消遣。

尽管如今人们习惯将殖民者与中国百姓视为彼此隔离的两个世界,事实上双方存在着频繁的商业往来。军舰上的英国人照样要添置给养,采买日用品——这些都需依赖本地商贩的供给。

所以,在九江瓷器商人在英国军舰甲板上摆摊设点,并非特例,而是当时港口商业生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不便自由出入市区的外国军人而言,“水上集市”交易是更为便捷和现实的选择。

1987年由民建江西省委、江西省工商联编印的《江西工商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刊发了一篇名为《九江瓷市史略》的文章。该文有较高的权威性,后被浔阳区政协文史委2019年出版的《浔阳商贸》再次收录。文中有一节专门记载了九江瓷器贩子向外国人兜售瓷器的情况,节录如下:“瓷器业还有一批专事同外国人做生意的。如:何祖培、胡三水、方竹轩等。他们的技艺可谓独到、高超,不仅会说外语(一般为英语),而且深谙欧、美、日本人对某种瓷器的爱好。为了迎合其口味,往往能恰到好处地做成生意。他们经常挟一个布包袱,出现在外国兵船上找生意。每当夏季便到庐山找洋人兜售。他们所经营的都是精细的小件艺术品,或仿古、或假古董,其利润可达十倍乃至百倍。他们一般身兼多种绝技,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会做假古瓷,并有鉴别古瓷的能力。”

这段史料与前文所述英国插画中的场景高度契合。一幅英国人绘制的“异国风情”,如今在中国文献中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不仅佐证了中国商贩登舰兜售瓷器的实际存在,也为九江瓷市的研究填补了一块重要空白。

英国的插画与中国的史料,源自两个不同的维度,从彼此对照中呈现出令人发噱的趣味:

英国人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精通中国商人的“套路”,砍价砍到“血本”,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从中国人手中“捡漏”——收获一件所谓的古董,满载而归。

但是,买的哪有卖的精。九江瓷器贩子带到军舰上的,也许有些是工艺精巧的小件,但大多是所谓的仿品,其实就是假古董。他们往往开出天价,再通过一番戏剧化的讨价还价,最后顺利成交,让英国水兵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从而获得十倍、百倍的利润。

这正是最理想的交易——买卖双方都以为自己耍弄了对方,你情我愿,各得其乐。英国水兵吃亏了吗?当然不会,他们将这些中国“古董”带回国,同样可以获得十倍、百倍的利润。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