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忆旧》见精神
□ 赵青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这是宋时归宗寺志芝庵主给世人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照亮了我们从黑暗中走出前行的路,今天我把这首诗送给在座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在陈尚秋老师心中,常常拥有两根桩和四根柱子。一根是物质世界的桩;一根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桩。这两根桩中又立起四根柱子,叫“简/静/慢/松”。这是一个老艺术家余生最好的生存状态,尚秋老师就是具有这种状态的人。每次见到他,我都问问,近来好吗?他总是笑笑:忙,在忙呢。我也跟着答道:忙点好,忙点好,老人忙是幸福,说明你仍有一种存在感和价值感。他经常对我说,人生有些路,注定一个人走。老师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读一段英语单词,再看一段短短的古文。老人每日六点的晨课,恰似归宗寺的晨钟。当英语单词碰撞《古文观止》工业文明的齿轮便咬合了传统文化的榫卯。这子午觉的智慧,令人想起《千金方》所言“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陈老师将养生哲学活成了文化守时的一种仪式。他的“子午觉不可无”,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子时是造血的时刻,而午时心脏则需要休整一下,想想这话不无道理。
我一生最为惧怕的是没有方向感的时刻。少年快乐很简单,老时简单很快乐。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个东西:一个是价值感,一个是归属感。价值感来自于被肯定,而归属感来自被爱。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走到今天,我们终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一代。陈老师总是这样对我说,不要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而要像化石一样坚强的存在和努力的“活着”。生活中有风也有雨,有苦也有乐。拳王阿里说,他猜想自己挨过对手2.9万次击打,身上所受的苦,配得上他这一生所取得的全部成就。
尚秋老师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的晚年倾尽全力,忙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清静如诗的书店,头一次读到他和弟弟陈珑合著的新书《浔阳忆旧》。打开,一股浓浓的墨香味扑面而来,让我爱不释手。当夜雨带走浮云,愿我们都能像陈老师那样,守住那间书屋的永恒晴空。若说禅诗是精神明灯,那是陈老师用“双桩”搭建的,正是当代人的心灵栖所。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