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浔城忆旧往
——品赏《浔城忆旧——风俗画里的老九江》有感
□ 蔡勋
水墨浔阳,流光溢彩;文期雅会,古往今来。文化富矿的浔城,每一个角落,驻足停留之间,随处都可找到2200年来历史人文的记忆。记忆温暖而真切,诚如德艺双馨的陈尚秋先生所说:记忆会引领我们找到心灵的归宿。于是,在画师的笔下,呈现出一幅幅时空流转、岁月回眸的美丽图景,在诗人的笔下,流淌出一首首明月初心、美丽乡愁的精美诗作。
青山不老,文脉相连。2025年3月29日,富有文化韵致、艺术创意的九动梦工厂躬谒书房,一场“淡墨素描,似回昨日;白话忆旧,如叙家常”的新书首发式,为浔城百姓带来一次风情浪漫的文化体验。浔城知名老画家陈尚秋先生作画、实力诗人陈珑赋诗,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文艺佳作《浔城忆旧——风俗画里的老九江》,带着满满乡愁的浔城烟火气面向大众,引领浔城百姓回到昨天、回望从前、回归风物美雅的水岸家园。浔城忆旧,让我们在真切感受“书香浔阳”的同时,对老艺术家陈尚秋先生志存高远、勤耕不辍的艺术追求以及始终以“拾穗者”姿态谦卑人生的诗人陈珑先生肃然起敬!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下的,就是历史的。这部诗画一体的雅美之作,摒弃宏大叙事,采取平民视角,喜怒哀乐,乡风民俗,街头巷尾,里短家长,忠实记录寒来暑往的市井生活,生动讲述古城浔阳的街坊旧事,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抑或举眉神思、心驰神怡,万千风物得以唤醒,人文美谈得以延续,文明礼仪得以传承。夸张对比的素描,尽显动态叙事的幽默和张力;南腔北调的九江话,尽显百姓琐碎生活的鲜活场景,别有一番审美情趣,活泼中见性情,平凡中见深刻,回味中是苦辣酸甜的人生体验和时空变幻的岁月沧桑。《老城老地方》栏目,让一些行将遗忘的九江老地名,如“延支山”“昔日西园”“龙开河”“老火车站”“九江文庙”等,在门楣门牌的文字标注中,在各色旗幡的临风飘舞中,一一浮现在我们面前并渐次鲜活起来。《九佬十八匠》栏目,“皮匠”“铁匠”“石匠”“木匠”“玩杂耍”“剃头佬”等,辛勤的劳动,娴熟的技艺,写意的画面,遍布九江城乡每一个角落,维系着农业文明时代城乡社会结构的平衡,极其填充物质匮乏年代广大平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所需。《岁时习俗》栏目,如“偷新房”“接马马”“出天方”“抓周”等,突现长江地域文化礼仪约定俗成的鲜明特征,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诠解中建立起一个地方共情共生的思想和社会道德基础。
诗画同源,文艺联袂,既是融圈,也是破圈。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许多浓浓乡愁、切切情思的诗文美句,如《古塔钟声》配诗:人生似水随波流,三塔只有两出头。夜听暮鼓时警醒,因果似星月如钩。又比如《昔日西园》配诗:浪井涛声屋顶过,西园旧居能人多。盲人煎鱼两边黄,一曲二胡酒当歌。再比如《挑夫》配诗:一根扁担八根索,肩挑日月脚穿梭。土牛花开无人见,终日奔波叹蹉跎。这些无需注解、不用豪华辞藻的白话诗句,深深打动读者的三寸柔肠,足见诗人的用心用意和文字功底。
“老”,值得我们尊敬,“佬”,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老”,是我们的根,“佬”,是我们坚实的依靠。老风情九江系列老故事讲述,既是对九江多元文化基因的发掘,更是对民间非遗文化的公益性保护。从这个角度,《浔城忆旧——风俗画里的老九江》的创作出版,折射出九江文艺工作者的守正创新,彰显作家艺术家的文化自信和艺术自觉。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