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书法长卷《砥柱铭》的递藏传奇(上)

3月23日 07时 阅读 30152

image.png

书法长卷《砥柱铭》的递藏传奇(上)

■ 周武现

出生于九江修水县双井村的黄庭坚,是北宋的大文豪,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有邻馆墨迹本的行草书长卷《题魏郑公〈砥柱铭〉后》,拍卖成交价达4.368亿元,成为当时全球最昂贵的书法作品。

《砥柱铭》于北宋绍圣年间(也有史书记载为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正月所书)横空出世后,跨越了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直到2010年才在北京拍卖。920年间,《砥柱铭》历经坎坷,递藏之旅一波三折。


北宋:黄庭坚贬谪黔州后,《砥柱铭》问世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二十三日,蛮荒之域的黔州(今重庆彭水)来了一位因党争被流放的京官,他就是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到黔州后,黄庭坚居住在开元寺摩围阁。这座临江而筑的寺中楼阁是黄庭坚的精神寓所。

时任黔州少府监的杨明叔得知黄庭坚的才学后,投书表达对黄庭坚的仰慕,拜入其门下,成为黄庭坚的得意门生。

杨明叔,名皓,为四川眉州人,与苏轼是同乡。杨明叔的父亲为苏轼好友,与黄庭坚的叔父黄廉同为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同榜进士。黄庭坚贬黔州三年岁月里,杨明叔对黄庭坚的生活多有照顾,而黄庭坚则像师长一样关心杨明叔的成长,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从黄庭坚为杨明叔所作的《次韵杨明叔四首》《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组诗,就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黄庭坚在《次韵杨明叔四首》序言中提到:“杨明叔惠诗,格律、词意皆熏沐,去其旧习,予为之喜而不寐。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故次韵作四诗报之。”意思是,杨明叔的诗作格律和词意都有很大提升,他为此感到欣慰,并期待杨明叔未来能有更大的成就。

黄庭坚和杨明叔时常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将自己看到的好书与对方分享,还互相抄诗或作诗送给对方,一起探讨如何作诗,黄庭坚一幅传世作品《雪寒帖》(又名《致明叔少府同年尺牍》)里就记述了这类事。“承见谕,早尝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否?”在帖中,黄庭坚说:承蒙您来信告知,我早些时候曾前往约定地点伫立等候,您为何没有到来呢?今大雪严寒,您身体是否安好?字字句句都表达了对杨明叔的问候和关心。

黄庭坚还在《答杨明叔送米颂》的趣诗中提到,杨明叔“买竹为我打篱,更送米来做饭”,可见杨明叔在生活上对黄庭坚无微不至地关照。查阅宋代黄㽦编的《山谷年谱》卷十一,里面记载杨明叔有八处之多。可以说,黄庭坚与杨明叔之间的交往已成为贬谪岁月的精神支柱。

公务之余,杨明叔与其他学生一起在黄庭坚寓居的摩围阁怡思堂求学。闲余时,两人一同游览黔州山水。黄庭坚在黔州三年,深知杨明叔为人为官之品德,云其“学问、文章、书札皆胜进”,并称其“言行有法,当官敏事恤民。”

1098年3月,黄庭坚离开彭水前夕,杨明叔知道两人以后再难见面,便请黄庭坚为自己写一幅书法作品,传承于后人。黄庭坚慷慨应允。

黄庭坚以唐代魏征撰写的《砥柱山铭》为书法素材,铺陈宣纸,蘸墨挥毫,一气呵成,创作了长达824厘米,共407字行楷长卷《砥柱铭》。这幅长卷,从南宋初到清末竟钤有182方鉴藏印、26处题跋,加上后来题跋,此卷总长度达到了1445厘米。如此众多钤印和题跋,翔实记录了从南宋至民国的递藏脉络,是后人研究作品流传史、鉴藏史的重要依据。

《彭水县志·卷四·艺文跋》中有记载,黄庭坚《跋自作草书后》中写道:“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作草(书),似得江山之助……”在“降职加流放”的心境、“古榕蔽楼阁”和“黔水映江山”的助力之下,《砥柱铭》劈开一道刚劲凛冽的笔墨洪流。

长卷《砥柱铭》前半部分赞颂大禹治水之功与魏征的正直品德。在后跋语部分,黄庭坚称赞好友杨明叔:“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对魏征仰慕的“爱君之仁”“责难之义”,他充满倾慕;对于杨明叔“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他心有安慰。他说我的朋友杨明叔,精通经学,擅长诗词,喜欢写作,处理公务如同处理自己的事务一样尽心尽力。他对杨明叔说,也是对自己说:置身于荒谬的现实,“与魑魅为邻”,一个心有良知的底层官员所能拿出的对策,就是“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

在《梦园书画录·卷二》中,俞僩的题跋里写道:“山谷为其友杨明叔书砥柱铭,不但字书之贵重,而警世之辞,所以引导德义者至矣……”

黄庭坚用笔墨重现了魏徵直言谏言的“砥柱”精神,隐喻着自己在政治风潮中作为书法家的坚持与探索。对杨明叔坚守气节的精神表示敬重,更赞扬了他的清廉刚正。

《砥柱铭》这幅长卷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下横空出世,其笔法突破早年的周越俗气,融入《瘗鹤铭》的苍劲与禅宗无心之境,字里行间可见“石乳滴苍苔”般的生命质感。作品笔力遒劲,结体险峻,拙多于巧,以颜真卿书法为骨,融入自家独特笔意,豪放长枪大戟,纵横捭阖奇崛,字里行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哲理光芒、文学修养和高超书艺融为一体,是中国书法史与思想史的双重瑰宝。

在黔州的三年时光里,黄庭坚虽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却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高峰。《砥柱铭》是黄庭坚书法成熟期的扛鼎之作,奠定了北宋行书典范之作的地位。

黄庭坚的《砥柱铭》创作于1095至1098年间。于2010年6月回归到祖国怀抱的有邻馆《砥柱铭》版本,是黄庭坚赠送给友人杨明叔的。至于缪荃孙旧藏的北美藏真版本现在“花落谁家”目前尚不可知。

这幅应杨明叔而作的《砥柱铭》书法长卷,从1098年至北宋1127年灭亡,在杨明叔或其后裔的手里仅仅留了29年。自此之后,《砥柱铭》就开启了风云跌宕的流传之旅。


南宋:权臣与文人对《砥柱铭》的双重凝眸

北宋灭亡后,《砥柱铭》也随之南渡。

《梦园书画录》卷三记载了《砥柱铭》在南宋时期有曲肱寮(?~1168年前卒)、汪应辰(1119年~1176年)、刘芮(1108年~1178年)、梁竑、谢采伯等五人作了题跋。宋代诗人梁竑,对黄庭坚及其作品的评价,更是惊艳无比。他在跋中写道:“……盖未尝有奇特如是者,可谓臣中第一,绝妙古今,譬如天球河图之在东,序又何称赞之。”在这些题跋中,还能看到绍兴、乾道等南宋年号纪年。此后,被南宋王厚之所藏。

王厚之(1121年~1204年),字顺伯,号复斋,祖籍江西临川,后迁居今浙江诸暨,藏书甲于海内,精于书画、金石鉴定,与米芾齐名。他与当时文人如陆游、朱熹等交往密切。王厚之在此卷骑缝收藏印中,钤有一方稀见的十六字小白文印:“临川王厚之顺伯复斋……金石刻永宝”,卷中还有王氏二印,其一为“临川王厚之伯顺父印”,他在卷上留有16字骑缝印7处。王厚之的收藏活动与南宋金石学兴盛同步,其题跋称此卷“夫文人翰墨即鬼神亦不能忘情”,足见珍视之程度。

王厚之在《砥柱铭》的流传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标志着这篇书法大作正式进入文人和鉴藏家体系,提升了《砥柱铭》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约在嘉定庚午(1210年),当时的宰相谢深甫之子谢采伯在《砥柱铭》上留有题跋。四五十年之后,《砥柱铭》经历战火洗礼,约在1250年至1260年之间,被权相贾似道(1213年~1275年)收入囊中。《砥柱铭》卷末钤有朱文收藏印“秋壑图书”,为贾似道的印章。

贾似道(1213年~1275年),今浙江临海人,字师宪,号秋壑。他因裙带关系和鄂州之战声名鹊起,官至右丞相,位极人臣。贾似道权高位重,在收藏界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也是收集黄庭坚墨宝最多的大收藏家,除《砥柱铭》外,还在自己的“悦生堂”珍藏了黄庭坚书法6卷1册页。

他将《砥柱铭》和《经伏波神祠诗卷》列为“黄庭坚双璧”,视为绝作,珍若拱璧,时常取出赏玩。他和幕僚廖莹中认定《砥柱铭》为真迹,并题跋了“庭坚佳兆”。

有意思的是,有邻馆墨迹本上没有贾似道题跋的“庭坚佳兆”,而另一个缪荃孙旧藏的北美藏真《砥柱铭》版本上却有贾似道题跋的“庭坚佳兆”四字。可以这样推测,在黄庭坚流传下来的四个版本的《砥柱铭》中,贾似道可能收藏过其中两个版本的《砥柱铭》。

缪荃孙旧藏的北美藏真《砥柱铭》版本上,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题跋和落款“放翁恭跋”。


元代:被蒙古贵族和汉族文人争相收藏

元代初期,尽管政治环境不同,但文人对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砥柱铭》在蒙古贵族和汉族文人的收藏圈中穿梭递藏,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之后,据传《砥柱铭》辗转流入收藏家鲜于枢手中。鲜于枢寓居扬州、杭州,为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与赵孟頫并称“二妙”。鲜于枢对《砥柱铭》爱不释手,时常邀集好友赵孟頫等人一同品鉴。赵孟頫观后,大为赞赏,对黄庭坚书法的精妙之处盛赞不已。

黄庭坚的第十一世族孙(也有记载为第八世族孙)黄璂四处寻访《砥柱铭》。在他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砥柱铭》被黄璂于元天顺元年(1328年)以重金购藏。黄璂将《砥柱铭》视为“世泽之徵”,他也是此卷的首位黄氏家族藏家。此后,《砥柱铭》作为黄氏家族传家之宝,世代相传。

从南宋到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的约180年期间,《砥柱铭》卷后无元代痕迹。因这段时间的“空白”,后世学者认为《砥柱铭》为元代临摹之作。还有人认为《砥柱铭》为题跋移花接木的赝品。一时间,质疑之声顿起。(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武现,江西修水人,在修水县卫生系统工作。《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特约专栏作家、原《修水报》记者,原《修水报·周末大世界》编辑部主任,原《浔阳晚报》驻县记者。现为九江市作协会员、修水县政协理论和文史研究会会员、修水周氏文史研究会会长、中华《銮公传人》杂志主编、《修江源》副总编。在人民网、中新网,《江西日报》《九江日报》《浔阳晚报》《修水报》等各类媒体发表作品1000多篇,字数近百万字,多篇作品荣获省市新闻奖。即将出版《黄庭坚故里--修水历代进士传略》《黄庭坚故里--修水历代进士诗徵》《大美修水》,参与编著《修水民间文化》《宁州古城》等书籍。

image.png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