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丨(历史回眸)云山脚下的“星火燎原”

3月16日 09时 阅读 32099

CCC.jpg

 


3月往事之——

云山脚下的“星火燎原”


■ 冯晓晖


概述:

1995年3月29日,星火化工厂有机硅通过鉴定验收。

评述:

江西省永修县,修河北岸的张公渡村,三百米宽的河道在此陡然转弯,由西向北奔流而去。1939年3月,中日双方在两公里纵深的修河两岸展开了血与铁交织的南昌会战。日军组织了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化学武器攻击,上万枚毒气弹从北岸射向中方军队防守的南岸,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

修河南岸,曾是中国军队构筑的三道防线中的主要阵地,这里地势高险、林木葱茏,它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魔岗沟。抗战硝烟散去二十多年后,魔岗沟迎来了一批神秘的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顶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很长时间,周边的百姓并不知晓这里的真实情况。后来,人们知道它的名字叫“星火化工厂”,它还有个军工企业特有的编号名——“738厂”,生产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化工材料,用在某种特殊的武器上,有了它,咱们中国人才能确保不会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

讲述星火化工厂的故事,必须从“两弹一星”工程谈起。1960至1970年间,“两弹一星”工程,即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发工程,标志着我国在科技与军事实力上的重要突破。

核弹通常需要导弹进行投送,而导弹与人造卫星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之一便是推进火箭。在那个时期,推进火箭大多使用液态燃料偏二甲肼(代号“752”),这是一种特殊的高燃燃料,能在与氧化剂接触时自动点燃,并且能够在常温下保存和使用。

如同其他高端军事技术一样,“752”的生产技术曾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对此,化工部于1960年成立“752”课题攻关组。经过团队的团结协作与刻苦攻关,课题组在没有技术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于1966年成功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先进的“752”生产工艺,该工艺至今仍在行业内领先。

1966年8月,“国家三线建设领导小组”下发指令,要求在国内建设两座“752”生产工厂以保障军工产品需求,其中一座被指定在江西省建设。为此,国家与江西省的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了“752”生产工厂选址小组。选址小组遵循“分散、靠山、隐蔽,便于战时坚持生产”的方针,经过多次勘察与论证,最终选定了位于云山脚下、修水河畔的魔岗沟。这里地势隐蔽,且修河水量充沛,足以满足化工生产对大量用水的需求。这里距离昌九铁路仅28公里,便于运输,地理位置堪称“得天独厚”。此后不久,为“752”产品提供甲胺原材料的燎原化工厂也在距离星火化工厂约15公里的丁家山夹皮沟选址建设。

1966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化工部报送的《星火化工厂厂址选样报告》和《星火化工厂设计任务书》。1968年11月,星火化工厂(“738”)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拉开了“752”规模化生产的序幕。

从此,魔岗沟的宁静被打破了。全国24个单位3000多名创业者汇集到这里,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这山高林密的艰苦环境中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永修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企业建设工程就此展开。

建厂初期,魔岗沟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每年都能打死一只老虎。创业者的生活十分艰辛,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砍来毛竹,用茅草盖起茅棚当住房,在茅棚内扎下木桩,铺上竹片做床铺。没有自来水,他们喝的是溪水。每当大雨过后,溪水浑浊,一桶水沉淀之后会留下一层泥沙。永修的春夏季节多雨少晴,常常外面下大雨,棚内下小雨。有时山洪暴发,溢出的流水还会冲过茅棚,第二天起来不少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有时毒蛇会光顾他们的床铺,耗子会行走在他们睡梦中的脸上。

然而,创业者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这荒郊野岭中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他们在陡峭的山崖上开通了一条两公里长的公路,在飞泻奔流的溪涧上架起了3座桥梁,搬掉了20多个山头,砌起了3000多米挡土墙,开挖了6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架设了十几公里高压输电线路。

经过创业者3年苦战,军品生产和配套装置沿着2公里的魔岗沟陆续建成。1971年5月5日,星火化工厂军品车间投料试车并一次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星火人的青春和热情、智慧和汗水终于结出了硕果。1972年2月,星火化工厂首次光荣地接受国家计划任务,正式投产生产出194.31吨合格产品,为我国的军工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1971年,星火化工厂配套原料厂燎原化工厂在永修县丁家山开工,当年5月建成投产。

星火和燎原两座工厂,肩负着时代的特殊使命,直属化工部管理,厂领导配置高规格。管理和技术骨干从全国各大骨干企业精心选调,许多人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太原等大城市。生产一线的倒班操作工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在这两座封闭的山沟中,“星火燎原”人以筚路蓝缕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自己创建的企业,自建厂以来,始终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生产任务。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们也能排除外界干扰,坚守岗位,确保生产万无一失。

50多年来,坐落在云山脚下的“星火燎原”,在这片曾被日本侵略者化学武器亵渎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家特殊的化工企业。他们为中国人造卫星的腾空而起、宇宙飞船的遨游太空、“嫦娥”奔月工程提供高质量的“752”高燃燃料。他们生产的化学产品为捍卫和平的国之重器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成为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撑。

“星火燎原”不仅是三线企业,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从苦难到辉煌的篇章,为国家的崛起与和平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星火化工厂与燎原化工厂合并。合并后的工厂职工达3600人,组织臃肿,企业一时难以为继。所幸的是,星火化工厂成功转型,它抓住了有机硅这一波化工生产的浪潮。从1977年的600吨有机硅试验性装置起步,该厂通过开展创新工艺研究,闯出一条自力更生发展民族有机硅工业的道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继美、日、法后又一个能规模化生产有机硅的国家。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转型的需要,新的星火有机硅厂搬出了魔岗沟,另辟新厂区进行开发建设。星火化工厂在原厂区范围内,保留了生活区、生产区各类生活设施、生产厂房及机器设备,占地2000亩。燎原分部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占地447亩。两个厂区的生产、生活设施保存较为完好,且具有独特的化工工程美学特征和工业文化价值,是20世纪70年代江西现代工业建筑艺术的代表性范例。这些厂区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历史,也见证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与憧憬希望。

2020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星火化工厂成功入选,成为九江首批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未来,星火化工厂工业遗址将得到更加科学、系统的保护与利用,使我省的工业文明、科技文明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