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品读)千年窑火映照的中国灵魂

11月6日 20时 阅读 31355


千年窑火映照的中国灵魂

■ 高 低

指尖轻抚温润的瓷面,触动的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陈克伦先生的《瓷器中国》,恰似一把开启这场对话的钥匙。这部权威学者撰写的著作,犹如精心烧制的学术瓷器,既有严谨研究的胎骨,又披着雅俗共赏的釉彩,在千年窑火的映照下,展现中国灵魂的深邃与瑰丽。

作者陈克伦的经历堪称中国文博事业的缩影。从厦门大学的考古学根基,到复旦大学的学术深造,再到执掌上海博物馆的实践历练,这位获得法国“国家功勋骑士勋章”的学者,以四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为《瓷器中国》注入深厚底蕴。独特的学术背景使本书既保持专业严谨,又兼具大众可读性,实现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完美平衡。

全书结构如一件精心设计的瓷器,形制端庄而内涵丰富。从陶瓷文明的宏观定位,到历代名窑的细腻剖析,最终升华至瓷器承载的文化精神,脉络清晰而富有逻辑性。陈克伦不仅梳理了从原始青瓷到明清彩瓷的技术演进,更揭示了瓷器与社会、经济、审美的深层互动。他指出:“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这句话道出了瓷器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

书中语言兼具学术精准与文学韵味。陈克伦笔下的瓷器不再是冰冷器物,而是被赋予生命的历史见证者。他笔下的越窑青瓷“如冰似玉”,元青花“雄浑壮丽”,诗意的表达让专业知识生动可感。作者善用跨文化对比,将中国瓷器置于世界工艺史背景下考察,展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这种全球视角使本书超越工艺史叙述,成为文化交流的生动教材。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陈克伦通过《瓷器中国》展现的正是无数无名工匠的创造史。他写道:“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心血,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这些话语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工匠精神的礼赞。无名工匠的智慧结晶,构筑起中国陶瓷文明的辉煌殿堂。

本书的艺术价值在于打破专业壁垒,让深奥知识变得亲切可触。陈克伦以博物馆教育者的耐心,将复杂工艺转化为通俗语言。珍贵图片与详细图说构成独立视觉叙事,与文字相得益彰。这种“大家小书”的写作方式,令人想起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学术普及路径。

陈克伦引导读者思考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他写道:“瓷器吸收了其他工艺的成就,根据自身特点加以融会贯通,将‘形’‘意’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形意关系的探讨已超越工艺史,进入哲学思考层面。正如“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所言:“器物之美是健康之美,是寻常生活之美。”陈克伦通过瓷器这一寻常物,揭示了中国美学中“道器合一”的深层理念。

该书被公认为“陶瓷领域里程碑式的普及读物”。陈克伦成功“将博物馆库房中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可共享的文化财富”。这种转化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通过瓷器这一媒介,读者得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瓷器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暗含文明互鉴的线索。作者以国际交流的丰富经验,生动记述中国瓷器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影响并融入其他文明的历程。当我们读到中国瓷器启发欧洲制瓷业发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器物的流传史,更是一种文明的生命力。

陈克伦用四十年研究心血,为我们烧制了一件精神瓷器。《瓷器中国》告诉我们,每一件传世瓷器都是时光的凝固,认识它们就是与历史对话。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