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散文苑)天静宫游记

11月5日 19时 阅读 29648


天静宫游记

■ 彭筱楠

盛夏的晨光初透合肥城,我与朋友披着朦朦胧胧的薄雾,踏上了前往涡阳的大路。

小车快疾如飞地向天静宫驶去,车轮重重地碾压着皖北平原;远山如黛,村落、集镇炊烟袅袅,窗外不时拂来山风,鸟鸣声声,仿佛在为我们指引方向。我怀着敬仰之情,顶着炎炎的午阳来到天静宫宽阔的外广场。

大理石铺就的宽大广场上矗立着三道石牌坊,中门匾额正面写着“天下道源”。“天下道源”作为天静宫正门的题字,突出老子故里与道教渊源的关联,体现其作为道都祖庭的地位。中门匾额反面则用篆体写着“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取自《道德经》首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呼应老子哲学思想,使游客油然而生一种敬畏道教的神圣之感。

广场西侧树林旁静静地立着几块碑石,写着“重树涡阳天静宫历代碑刻纪”“树碑说明”等字样。宋真宗《朝谒亳州太清宫御制老君赞并序》的石碑尤显苍老、醒目,李耳的神牛安静地躺卧在广场上。

天静宫,又称老子庙、太清宫,是纪念道教鼻祖李耳(老子)的圣地。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也是道教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传说道教鼻祖李耳曾在天静宫留下不朽的《道德经》。文始真人尹喜也曾在这里挽留老子出关。2015年,天静宫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迈入天静宫的大门,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两旁的古树郁郁葱葱,树影斑驳间,隐约可见苍劲的碑刻和古朴的建筑。

山门和灵官殿之间建有一座会仙桥,桥长9米,宽2米,传说这里曾是八仙中的汉钟离与吕洞宾点化王重阳祖师之地。桥下为许愿池,池内按《易经》后天八卦方位标注。

穿过山门,踏过会仙桥后,分别建有灵官殿、老君殿以及三清殿三座主殿。灵官殿是道教的重要殿堂,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其左右两侧,则分别供奉着岳飞、赵公明、马胜、温琼四大元帅。灵官殿与老君殿之间建有宽敞的广场,广场四周有一条红色长廊将整个天静宫巧妙连接。天静宫中有长廊群全长1800余米,顶部呈人字形,敷灰筒瓦。长廊随地势起伏,远看像是拔地而起,它将宫中的各殿堂连为一体。

穿过红色长廊就是老君殿,它是天静宫的重要主殿。老君殿是按照道教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的,有九脊重檐,东西长近50米,南北深近30米,殿高20多米。整座大殿立于两米高的崇台上,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最是恢宏,堪称道观第一殿。

老君殿高悬的匾额“大道光明”采用篆体书写,殿内屹立着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有五六米高,是国内最大的老子塑像。

站在大殿前,北眺龙山,南望涡河,环顾三面环绕武家河的涡阳那广袤大地,感悟到圣贤与水和谐,与山统一,与大地重叠。既有擎天傲骨的气度,又有亲和慈善的情怀,还有一种江河日月般的淡定。我感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雄浑大气、生气涌动的天静宫之间的和谐统一。

瞻仰过老君殿,来到三清殿。殿中供奉着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正中间的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世界的原始状态。元始天尊的左边是灵宝天尊,手中捧着一个阴阳镜,象征着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的状态;右边是道德天尊,手里拿着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着世界被创造最初的状态。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三清殿也进一步阐述了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学思想。

参观完,夕阳已为天静宫镀上一层暖金,我驻足回望,凝视这座承载岁月的 “天下道观第一殿”。人们慕名前来朝拜,既是仰望圣人的风范,也是感悟千年文化的底蕴,更是追寻深植于心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聆听历史的回响,聆听人生的哲理,聆听社会的呼唤,更聆听时代脉搏有力地跳动。

此行天静宫,我初探道教的神秘与深邃,更真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站在圣贤铜像之下,心中多了份顿悟与新生,也添了份自谦、自悔与自惭、自愧,愈发懂得敬畏与自省。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