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跟着网上的‘大师’投资理财,被骗了5万元,现在天天在家茶饭不思。”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各地频繁上演,投资理财陷阱与冒充平台客服诈骗已成为瞄准老年人的两大“吸金黑洞”,不断吞噬着老年人的养老安全感。
理财骗局案例
“高收益”诱饵下的资金圈套
“投资理财类诈骗堪称养老钱的‘头号窃贼’,其核心套路始终围绕‘高回报’与‘温情牌’展开。”九江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新型犯罪案件侦查大队民警和记者介绍说,骗子们精准拿捏老年人追求财富保值和情感陪伴的双重需求,将骗局包装成“养老刚需”。
今年66岁的魏阿姨上个月就遇到了投资理财诈骗。家住八里湖新区的魏阿姨,没事喜欢看手机,一次使用手机时,弹出一个广告,“我们这里有导师,可以免费教您炒股。”有些心动的魏阿姨按照广告内容,下载了一款APP,并注册登录。“一名‘行政助理’主动和我联系,教我如何进行炒股投资。”魏阿姨告诉记者,“我看他发过来的东西,确实有好多人成功提现,而且收益不错。”随后,魏阿姨先后投入5笔资金进行投资,“我想着不能太贪心,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准备把APP里的股票全抛了,可是‘行政助理’却说现在钱无法提现,要下周一才能提现。”到了下周一,魏阿姨发现还是无法提现,这时也联系不上“行政助理”,魏阿姨才发觉自己被骗。
“养老诈骗其实并非简单的‘骗术’,而是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精准‘围猎’。”民警说,“骗子的套路虽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以小利破冰,通过在公园、菜市场发放免费鸡蛋等诱饵,用贴心话术打消老年人戒备。其次,用返利锁客,先以小额分红获取信任,再以‘VIP高收益’等说辞诱导老年人投入全部积蓄。”
保健品骗局
“温情陪伴”掩盖的健康谎言
“哎,我哪里知道他们是骗子,我还说人家对我好热心呢。”家住浔阳区老马渡附近的黄阿姨前些日子被骗1万元用来购买保健品,直到现在,说起那件事,黄阿姨都是一脸心疼。
黄阿姨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前几年去世,子女都在外地工作。“那天我和邻居在公园散步,几个年轻人上前和我们聊天。”一开始黄阿姨没太搭理,可是这几个人从那以后几乎天天都出现在黄阿姨经常散步的公园,“他们每次都笑眯眯,今天送几个鸡蛋,明天免费量个血压,一来二去,我和他们就熟了。”之后,在对方的邀请下,黄阿姨参加了一场“健康讲座”。讲座上“专家”称他们的保健品是“诺贝尔团队研发”,能“包治百病”“延年益寿”。黄阿姨和邻居们信以为真,纷纷购买。“我一共花了1万多元钱,买了好多产品回家。上个月我女儿放假回家看我,发现家里到处都是保健品。我女儿上网一查,发现那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所谓的奇效。”随后,黄阿姨女儿将所有保健品全部扔掉了。
新型数字诈骗
瞄准“数字盲区”的客服骗局
与传统理财骗局不同,冒充抖音客服的新型诈骗则紧跟数字时代步伐,专门瞄准老年群体的“数字盲区”。家住经开区的马大爷就遭遇了类似骗局。
今年65岁的马大爷告诉记者,自己没事的时候喜欢刷短视频。一天,马大爷突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抖音客服人员。电话中,对方说马大爷开通了抖音直播,“他告诉我,如果不取消,每个月要扣费800元。”一听这话,马大爷慌了神,立即问如何取消。“他让我在抖音APP的搜索框输入一串数字,接着通过这串数字下载了另一款APP,下载好后,在里面取消直播付费功能。”信以为真的马大爷按照对方的要求一步步操作,“我按照他说的方法,可是仍然没有取消成功。”随即,客服人员让马大爷进入APP会议模式,并教马大爷如何在手机银行APP上取消免密支付。
“哎,当时被他弄得稀里糊涂,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手机信息响起,提示我的银行卡被扣了钱,我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事后和记者说起这件事,马大爷仍觉得后怕,“还好那张银行卡里的钱不多,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骗子现在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协同防护
构建守护养老钱的“社会防护网”
老年人积累一生的财富,本应是安享晚年的坚实保障,没想到这些“养老钱”正成为无数诈骗分子虎视眈眈的“猎物”。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课题,这需要构建起由家庭、社区、社会及政府共同参与的协同防护网。
对子女而言,定期的情感陪伴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子女更应主动与老人科普反诈知识、陪同老人办理理财业务。对老年人来说,要牢记“三不原则”:不相信“零风险高收益”的承诺,不透露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向陌生账户转账,遇到可疑情况先联系子女或报警。街道社区应常态化开展反诈讲座,用身边的案例警醒老年人。金融机构要切实落实“提醒义务”,对老年人大额转账主动询问用途,发现可疑交易及时预警。司法部门应从打击、挽损、宣传等方面多维度发力,筑牢养老诈骗“防护盾”,提升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助力形成“不能骗、骗不了”的社会氛围。
(九江日报记者 张倩)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