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唐宋弦歌起 元明烽火沉 景星书院的烟雨兴衰

8月24日 09时 阅读 31207

星.jpg


唐宋弦歌起 元明烽火沉

景星书院的烟雨兴衰

■ 辛会珍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谈起书院时说:“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中国是唯一的有长达几千年的延续不断的教育传统的国家。”古城九江的书院史尤是如此。

 

九江城区最早的书院之唐宋起源

景星书院作为九江城区最早的书院,是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于长庆元年(821年)主持修建的地方教育机构。景星书院与德安的李渤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同属李渤推动江州文教发展的成果,是江西早期书院体系的组成部分。

“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自古九江因沿江临湖,其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江淮、四川等地战火绵延,士人流离。九江对岸的蕲春处于抗元前线,实施坚壁清野策略,导致当地难民纷纷涌入相对安全的九江城。南宋在九江设有沿江制置司(又称制阃或江阃),九江制置司设立景星精舍,收容淮蜀流亡士人,蕲春人张元英在景星精舍讲学成名。“季蕲为清野,江阃建精舍。”元代庐陵文派重要作家之一的刘岳申在《申斋集》的《张元英墓志铭》中就讲述了宋末元初之际兵荒马乱年代的精舍故事。

张元英的儿子张鉴是元代理学大家吴澄的弟子,他后来继承父志任景星书院山长(书院负责人),任职期满后去了庐陵。南宋亡于1279年,庐陵人刘岳申是在张元英去世11年后,应其子张鉴请求写的碑文,记载这段父子任教景星书院的经历。从文中可以推断出张鉴任职景星书院山长时间比较长,景星书院在南宋灭亡后即被元朝保留为地方书院。元代其他文献也有相关的记载。元代大儒吴澄就曾写过,江州路总管王彦弼在处理政务的闲暇日子里,常前往郡学以及濂溪、景星两座书院,鼓励士人学习,询问百姓疾苦。

 

元朝政府过问景星书院山长晋升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弃弓马而就诗书”效仿中原王朝,建元“中统”,明确地强调新政权之为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1271年,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中的“元”字,改国号为“大元”。元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到文治的重要性,十分重视书院的建设管理,将书院管理尽量纳入“体制”内,并采取官派山长等举措。清初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道:“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而皆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元代的百余年间,兴建与恢复的各类书院达400余所。相配套的书院制度也较完善,史料就记载了一起景星书院山长职称晋升过程,从侧面反映当时的书院制度状况。

1295年3月的一天,中书省收到一份行省上报的文件,询问景星书院山长盛应春已经任职40个月,是否可晋升教授?盛应春是中书省任命的山长所以文件就转到了这里。中书省很负责任,先是把文件转到吏部,要求吏部按照制度处理此事,又是查询了翰林院的公文,核实盛应春是经过考试后录取任命的还是直接保送举荐的。发现盛应春是考试录用山长后随即批复,盛应春虽然经过翰林院的考试担任山长,应该升任教授,但终究是没有经过核查。最后把批复意见发给江西,“咨江西行省”要求按照批复办理。元佚名著《庙学典礼·卷四·王御史言六事·山长充教授廉访司体覆》详细记录了此事。

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至元贞元年(1295年)三月或者更久一些,元朝政府任命盛应春为景星书院山长主理书院,按照元朝制定的书院管理制度,任职山长3年后可以升任教授,教授俸禄高于山长,这也是当时的江西行省要把诉求提交中央的原因之一。

 

景星书院毁于元明战火

在元代,不但文化兴盛的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书院,连北方各地也相继设立书院。

九江地处江南,因周敦颐濂溪书院和朱熹白鹿洞讲学的影响,理学基础深厚。元大德年间,四川资州人黄泽定居九江。他自幼立志要精通经学、明道,著有《易解》和《春秋解》等。当时江西行省相臣闻其名,特授他江州景星书院山长之职,又为南昌东湖书院山长。黄泽讲学不久,担心求学的人初次听闻这些学说后,就不再深入思考,于是撰写《易学滥觞》详解经学要义。元代理学大家吴澄评价此书水平之高前无古人,足可见黄泽任教景星书院讲学水平之高。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蕲州人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攻陷江州,自此这座书香古城就无一日安宁,书院被毁,文物荡尽。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把徐寿辉杀了,在江州称帝,国号汉。结果才一年,朱元璋就攻下了江州。一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元末战火烧毁了景星书院、濂溪书院、白鹿洞书院和九江各州县学,江州经济文化遭受空前重创。

明初时期,朝廷重点是办理官学,提倡科举,并不重视书院建设。自洪武至成化(1465年~1487年)以后,书院才又得复兴,至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达到极盛。史料记载明代九江重建了濂溪书院,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增学田、祀器、书籍,唯景星书院未见复兴。

 

后 记

景星,传说出现于有道之国,太平之世才能见到景星,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九江的景星之说不仅有景星湖和景星书院,还有被称为“景星凤凰”的江州刺史李渤。今天的甘棠湖畔便建有景星亭。

清嘉庆《九江府志》记载:“景星学院在郡治东,唐李渤隐庐山,元和初以右拾遗招不拜,韩愈遗之书有朝廷士类引颈东望若景星凤凰先睹为快之语。长庆中渤刺史江州建书院,人故名之景星书院。元末兵毁,今东岳庙是其故址。”

《九江府志》还记载“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刺史李渤筑堤与湖,百人不病涉。后人怀其德,故名其湖曰甘棠”。《大清一统志》也有类似记载。李渤于江州就像他的伯乐韩愈之潮州,人们感念其政绩,仰望其学识,把美好的景星与他相连,感念其德,景星誉之,甘棠怀之。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