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MECT驱散急性阴霾
2024年冬,在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病房,患者小玲(化名)深陷双相情感障碍的旋涡,躁狂与抑郁轮番撕扯,幻觉与妄想挥之不去。主治医生陈海冰综合评估后,决定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MECT能快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尤其对急性期症状效果显著。”陈医生耐心解释。小玲在恐惧与希望交织中签下同意书。
麻醉剂缓缓注入,意识模糊……数次治疗后,奇迹悄然发生:顽固的幻觉如晨雾消散,妄想的锁链被斩断。“患者情绪趋稳,认知显著改善。”护士记录道。那一刻,小玲真切感受到病房窗外透进的阳光——那是久违的清晰世界。
曙光:个性化治疗的温情
急性期过后,康复团队为小玲量身定制了CCRT认知矫正治疗。每天,小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个性化任务,例如通过逻辑训练重建破碎的思维模式,用日记梳理情绪波动规律。心理治疗师王莉说:“认知重塑需要像拼图一样耐心。”渐渐地,小玲能分辨躁郁发作前的预警信号,学会了用理性对抗情绪的巨浪。
进入康复期,治疗变得更加温暖而生动。冥想课程中,小玲跟随指导师彭护士长练习瑜伽的冥想和放松术,将焦虑化作吐出的浊气。绘画治疗时,色彩代替了言语,狂乱的笔触逐渐转为平静的色块;手工作业更带来意外之喜——编织中国结的重复动作竟有奇妙的镇定之效,而护士真诚的赞赏,让她重拾久违的价值感。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实则是康复团队精心设计的“社会功能复健计划”。
仁心:托起生命的力量
小玲难忘团队的专业与温情。陈医生查房时总会俯身与她平视:“双相障碍如过山车,我们会陪你等到轨道平稳的那天。”在市五院,“以患者为中心”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每个眼神、每句问候的行动准则。
蜕变:生命的馈赠
回望住院的68天,最动人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力量,更是人性化关怀铸就的治愈奇迹。MECT清除了精神世界的暴风雨,CCRT重建了认知的灯塔,而艺术与手工的温暖,则让她重新触摸到生活的质感。正如病友分享中所说:“爱的双向奔赴,才是治愈的终极良药。”
如今,当新病友问起电疗是否可怕,小玲总会翻开住院时创作的画作《破茧》——一只挣脱灰暗茧壳的蝶,翅膀上染着MECT治疗仪器的轮廓,背景是九江市五院病房的窗格。这场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较量让她深切领悟:现代精神医学不仅是科学与药物的结合,更是用个性化治疗点燃希望,用人文关怀缝合破碎的灵魂。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白色走廊里,每天都在书写这样的生命奇迹。
康复医学科:8500602
(来源: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