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镇鼎盛时期的民俗活动
■ 陈前金
永修县吴城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吴城镇地处赣江、抚河、修河、饶河、信江五大水系的交汇处,水路四通八达。沿内河可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湖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自汉唐以来,吴城一直是中原南北官道(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北江)的重要水运码头,是江西木竹、粮食、盐、纸、麻、糖、海产等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纽带。发达的水运给吴城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清康熙以后,吴城镇更加繁盛。乾隆至咸丰的百余年间,是吴城镇商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运,有“西江巨镇”之称。外省及江西各府县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增,乾隆时的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恃外郡”。到清中期,镇内有常住人口七万多人,流动人口两万多人。全镇有布匹、百货、南杂、纸行、药业、盐业、木行、烟业、麻庄以及京果、文具、灯笼、银楼、粮食、豆麦行、酿酒作坊等大小店铺上千家。乾隆到咸丰百余年间,口岸转运的经济功能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与景德镇、樟树镇、铅山县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随着经济的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和水客在吴城大兴土木,兴建同乡会馆。鼎盛时,全镇会馆达48座。较著名的有全楚会馆(湖南、湖北)、山西会馆、广东会馆、浙宁会馆、福建会馆、徽州会馆、麻城会馆、吉安会馆、抚州会馆、龙南会馆、奉新会馆、都昌会馆、武宁会馆、建昌会馆、江西会馆(万寿宫)等。这些会馆规模宏大、工艺精巧、雕梁画栋、叠额飞檐,富有各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全楚会馆纵深七进,内有水池、假山、花园和接官亭,前门在樊家垅街,后门一直延伸到水运码头。吉安会馆大门前有一对威武的石狮,显得气势恢宏。镶嵌于会馆门前的“理学名臣”四个遒劲大字,至今熠熠生辉。各会馆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异地风俗民情也丰富了吴城的本土文化。坐落于繁华地段豆豉街中部的徽州会馆,每遇朱熹生日或端午节之时,均要张灯结彩大肆庆贺。布满锦绣的桌帏及椅子排列整齐,大殿正中神龛上的朱熹神像前摆满了燃着的大小香烛,照得屋内灯火通明,烟香袅绕。福建会馆供有天后娘娘的神位,山西会馆供有关羽神像。一到神仙过生日的时候,同乡人便聚集到会馆中祭拜和会宴,还请来外地戏班连唱几天大戏,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闹花灯是吴城特有的习俗。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每到傍晚时分,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户人家红灯笼高挂,围堵观看滚龙灯、狮子灯、彩龙船、高脚灯(高跷)、蚌蛤灯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以滚龙灯为例首先是“样龙”向街灯住户“喝彩”,彩词要根据不同对象,鲜明表达祝福、吉利的语意,以讨得主人的欢喜,获得更多的“彩头”。在舞龙过程中,最受欢迎的是追围撑龙人的过程。13个撑龙人皆赤着上身,不畏严寒,在急促的隆隆鼓声中,飞舞着手中燃着明烛的龙灯。街道两边有人拿着长竹竿专门燃放爆竹。只见眼前火花四溅,“噼啪”之声不绝,随即硝烟滚滚。主人家会将大量爆竹、硝焰筒对准撑龙人背部。因龙尾容易捕捉,撑龙尾者挨的爆竹也最多。即使背部常被灼烧得青一块紫一块,撑龙人仍会坚持到底。有的商店和富户互相攀比,只图热闹尽兴。待龙灯走后,地面上堆积的爆竹屑足有一尺多厚。蚌蛤灯虽然只有两人表演,但优美欢快的乐曲伴着渔翁妙趣横生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节奏,也能吸引不少大人和小孩前来观看。
吴城镇鼎盛时有庙、寺、庵、阁、宫40余座。香火特别旺盛的有聂公庙、伍显庙、令公庙、万寿宫、观音阁、太子庙、张飞庙、雷祖坛、火神庙等。除此之外,还有东狱庙、白马庙、水王庙、康公庙、财神庙、哪吒庙、药王庙、冥王庙、社公庙、地母庵、天花庵、仙坛、经堂寺等。庙会每年举行一次,一次三五天或十几天不等。规模最大最热闹的首推聂公庙、武显庙、令公庙三大庙会。时间从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拜菩萨”开始,至端午节“游过神”,送走“花船”才告结束。
每次开始时,大家要先上朝香,即全镇人家自带拜香凳,怀抱小纸人(又叫阴兵)去三大庙朝拜。到了庙门前,人们七步一拜地拜上庙前门后,又上18级石阶拜进前殿,由前殿拜上大殿还要上33级石坡,这个过程被称为:“脱出十八层地狱,上三十三层天”。大殿的前方有一个大露天广场,这里挤满了朝拜的人。庙外的空地上则摆满了货摊和小吃摊。晚上,庙前殿的戏台都要表演节目,殿中的灯火通宵达旦地亮着。大殿前侧停放一艘特制的木制大花船。船上扎了很多彩绸,朝香的人群朝拜上香后,就把小纸人捧上花船。此时,庙会便接近尾声了。最后一项是“游神”活动。庙旗领先在前,四人捧四管大长号吹得“呜呜”作响,八人举着八块书有“肃静”“回避”字样的大红牌在前面开道,二十余人用竹杠抬着的那艘花船跟在后面。花船后,两人抬一面特大鼓,一人手持鼓槌专司打鼓,另一人用较硬的竹鞭插在后腰挑起一面大铜锣,边打边唱。最后是十多个八人抬的大轿,轿里是各个庙里的菩萨。这一行人要游遍全镇主要街道,中途到大户门口“歇标”时,户主要用三牲祭礼敬奠一番后,再将菩萨抬回庙。“花船”则抬去江边火化,叫作“送船”。
万寿宫是吴城繁荣的表现。据道光年间编纂的《新建县志·寺观》记载:“万寿宫在吴城后河。顺治年间建,乾隆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费万金复建。正殿中三尊神相,旁列十二真人。殿后为玉皇殿,殿右为谌母阁,左为观音堂,堂后为三元佛祖堂,下为清心精舍。外有牌坊,坊东为天花宫,大王庙;西为白马、五显二庙。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以余赀造逍遥别馆。自是气象置换反应薪皇,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在吴城这样一个三面环水的地方建造万寿宫,祭拜治理水患的许逊,其寓意不言而喻。“玉隆”指西山万寿宫,相传是许逊故宅和得道飞升之处,是江西万寿宫的祖地。西山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新建县的“上新建”。北宋更名“玉隆万寿宫”并加封号。元明清历加修葺,一直被纳入龙虎山天师道体系中,香火极旺。“铁柱”指南昌市内的万寿宫,因许逊以铁柱锁地脉的传说而得名,早在唐代建有铁柱观,此后历代加修,规划不断扩大。吴城万寿宫是后起之秀,是吴城鼎盛时期的文化象征之一。吴城万寿宫对周边诸府县有明显的影响,直到20世纪30年代,与吴城隔湖相望的星子县(今庐山市)、都昌县(旧属南康府)、鄱阳县、余干县(旧属饶州府),以及一些九江府的香客,大多到吴城的万寿宫朝拜,很少会去新建县的西山万寿宫。
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水乡吴城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端午节那天,全镇男女老少吃过粽子糕点后,就不约而同地来到江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各庙会的龙舟赛。此时的江面早已停泊着数十条狭长的龙船,船头距水面数尺,船尾高高翘出水面,船身用彩漆涂画成鳞状。船的两侧分坐着十几个赤膊短裤,腰系红绸带,手持短木桨的健壮男子。竞赛进行时,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桨听鼓声而起,听锣声而划,节奏逐渐加快,满江都是“咚嘭”“咚嘭”的响声。望湖亭上下站满了观看的人群,亭子的周围围满了商家。待龙船接近比赛终点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雀跃。看到优胜者将庙会主持人发的红黄龙旗插在船头,人们才尽兴散去。
八月朝香是吴城另一大盛事。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中秋,鄱阳湖周边各县民众都要来吴城朝香,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昌西山万寿宫。他们每人胸前都围上写着“万寿进香”字样的黄红锦缎,敲锣打鼓结队而来,随身所带的还有贡品。这些贡品都是当地的特产,每年都不同。有一次,星子县的贡品是一个六十斤重的大红薯,引得大家又惊又喜。浮梁县还曾上贡过万寿宫牌楼上的大瓷画砖,连外国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小宝塔、西瓜灯,是吴城中秋赏月的又一景观。中秋之夜,各家小孩在自己庭院中捡砖堆砌数尺高的小宝塔,塔内点燃蜡烛,光从砖的空隙中放射出来,别有一番风味。有的孩子则在西瓜皮上镂刻着各种美丽的花纹,里面放根蜡烛。走街串户的身影与月色交相辉映,为中秋之夜平添几分乐趣。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