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

7月5日 19时 阅读 31800

image.png

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

■ 邱益莲

“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这两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它们真正火起来,源于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23岁中进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纲领。

黄庭坚出生于书香豪门世家,仅宋代一朝黄氏家族中就出了48位进士。黄庭坚的曾祖黄中理是北宋著名的大教育家,在修水创办了芝台书院、樱桃书院,连那个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著名诗人宋祁也是在这两所书院读书出道的。祖父黄湜是北宋著名的进士,他兄弟13人有10人中进士,号称“黄家十龙”。父亲黄庶是北宋进士,著名诗人,康州太守。黄庶主张“诗宗韩愈”,这为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庭坚的母亲李氏,是李唐王朝的血脉,精通书画。黄庭坚的舅舅李常为皇祐元年中进士,著名的藏书家,官至御史中丞,对黄庭坚的教育成长特别关注。黄庭坚自幼刻苦好学,凭着诗才赢得“神童”之誉。

7岁时,黄庭坚写有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诗可以看出黄庭坚的人生追求,淡泊名利,潜心文学和书法研究。黄庭坚提倡写诗要学习古人,但不照搬前人,而是要化用前人的语言,创造出新的境界,即“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具体表现在:写诗要重视炼字,讲究字字要有来处;写诗要讲究句法,要句法简易,清晰明了;还要讲究章法,即诗的结构要曲折有变。像“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看似句法简易,实则字字精当,六组名词连用,无限深情地写出了对朋友黄几复的思念、理解,以及两人不幸遭遇的感慨。“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将流放六年的种种心情,在遇赦这一刻“一笑”付与大自然,足见诗人何等的坦荡、旷达。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首词不仅语言清新细腻,而且构思新颖曲折,思路回环往复,既真切地表达了惜春、追春、伤春的感情,又很好地实践了诗人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理论。

黄庭坚在诗歌上的成就,后人将他与苏轼并举,称为“苏黄”,但学术界认为黄庭坚不仅是江西诗派的鼻祖,还是宋诗的代表人物。

黄庭坚是个全才型的人物,在书画方面,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据说黄庭坚的堂妹在黄家遭难后,流落他乡,身无分文。当时,她挎着一个有黄庭坚题字的包袱,有眼力的人认出是黄庭坚的真迹,当即花大价钱买下了这个旧布包。堂妹这才逃过一劫,可见在当时黄庭坚书法的价值之高。

黄庭坚道德文章名震天下,他的朋友圈都是一些极为正直杰出的人物,他和苏轼、佛印是快乐三友,喝酒、吟诗、开玩笑,彼此懂得,惺惺相惜。身为高官的黄庭坚,在母亲老病在床时,不仅日夜伺候床前,还亲自为母亲洗刷尿桶,端茶倒水。他认为孝敬父母,不能由他人代劳。“涤亲溺器”的故事也被记入《二十四孝》中。

“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苏轼这个评价,黄庭坚是当之无愧的。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