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红楼梦》中的禅意
■ 王家华
清代作家曹雪芹苦心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该书涉猎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清朝乾隆年间问世流传至现在,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研究在探讨,而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暂且撇开其他方面不说,单就书中佛释哲学带给人们的禅悟谈谈个人的看法。全书从头至尾始终都贯穿着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极其重视世人灵魂的觉悟和道德的进步,并引导人们看透生命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痛。
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有目空一切,修得佛缘,才能皈依佛门,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信佛。作者仿佛告诉世人,书中至少有三种人物并不适合信佛。
首先是王夫人,她代表着达官贵人。表面上显得大度友善,说话和气,考虑问题周到,赢得了贾母的偏爱。虽然不曾管家,将贾府事务一概交由侄女王熙凤打理,但能幕后操纵、全盘拿捏,处处迎合自己的心意。平日里常常吃斋念佛,但内心却十分狠毒。一日午休时假装睡着,只因听见宝玉和金钏儿的一句玩笑,便翻脸不认人,一脚将正在服侍自己午睡的贴身丫鬟金钏儿踹倒在地,并抬手给了她一个耳光,最后逼得这个苦命的丫头跳井自杀。由于看不惯晴雯活泼开朗、敢说敢为的直爽性格,怕她带坏了宝玉,便大骂晴雯是“小妖精”,最后不顾晴雯重病在身,无情地将她赶出了贾府,令她惨死在无人问津的哥嫂家中。她对庶出的赵姨娘和贾环母子更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像这种与佛无缘的人是不应该信佛的,佛祖也不会保佑她,最终是家道败落,“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次是贾府二号人物王熙凤。尽管聪明绝世,左右逢源,但心机太足,贪心太重。在铁槛寺料理秦可卿后事时,为了3000两银子,竟瞒着贾府上下,无情地拆散了一桩婚姻,最后弄得一对恋人双双殉情而亡。之后又使尽手腕,诱使慕恋自己的贾瑞相思而亡。更为过分的是威逼已怀身孕的尤二姐吞金自尽。其他诸如克扣月钱、暗放高利贷等等数不胜数。她的心狠手辣、贪得无厌远远胜过了王夫人。当然,有时他们也偶发善心。比如在刘姥姥进贾府逗得大家开心之余,王夫人和王熙凤亦略有施舍,接济了刘姥姥,积了点薄德。后来贾府衰败,巧姐被奸兄狼舅出卖时得到了刘姥姥的施救;王夫人的孙子贾兰和宝玉同时中举,宝玉虽然出家,但也修成正果,其遗腹子贾桂亦带给了贾家一线希望,也许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因果报应吧。
其三是贾府拢翠庵中的“假”尼姑妙玉。她出身不凡,品性高洁,内心孤傲且爱洁成癖,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虽身为佛门弟子却痴心暗恋着宝玉,在宝玉生日时主动下帖祝贺,并与贾府众姐妹一起参加宝玉的生日宴请“群芳开夜宴”。刘姥姥进贾府时,曾随贾母一起来庵中小憩,喝了一口茶,她竟厌弃刘姥姥的肮脏,并把刘姥姥喝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丢弃。她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迈出世俗的门槛儿。整个贾府中,她只与宝玉和惜春有来往。宝玉对妙玉只是敬重,所以对她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惜春虽与她谈经论佛,可她却认为惜春缺少了一点灵气,与自己相差甚远,因此在妙玉的周围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的孤苦可想而知。最后她被强盗劫持受辱,在贾府衰败后被卖与一耄耋老头为妾。正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生活中像以上这几种人比比皆是,他们一方面贪得无厌、作恶多端,另一方面又烧香拜佛、吃斋念经。有的不知道孝顺老人,有的不知道尊重他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自私自利;求升官发财,求长生不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些人皆与佛无缘。
书中的贾宝玉和贾惜春虽然没有烧香拜佛、吃斋念经,但平日里已结下佛缘,且在冥冥之中不知不觉地自我修行,最终修成正果。
贾宝玉视钱财如粪土,摒弃“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普爱众生,没有等级观念,没有世俗杂念,与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哪怕是奴婢丫鬟。当林黛玉和众姐妹不高兴时,他便委曲求全,极力地哄着她们开心。晴雯生气时,就变着法儿让她撕毁自己心爱的画扇,“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折扇又算什么?在遭到贾环母子的陷害和父亲贾政的毒打后,他心中并无怨恨,反过来还劝慰前来探望自己的众人不必牵挂和难过。他对上不卑躬屈膝,对下不颐指气使;不喜欢的人可以疏远,不喜欢做的事可以不为……如此种种,其实表达的是修行在平时,修炼在自身,无须烧香拜佛、吃斋念经这种表面形式。
贾惜春则一贯静心淡泊,与世无争,为人和善,处事豁达,并洞悉人情真假,世事无常,所以在贾府事败后皈依佛门是情理之中的事,一切都是那样的顺其自然、顺理成章。
现实中有不少人盲目从众跟风,把烧香拜佛看作一种时尚,全然没有放下心中的杂念。信佛之前先应自我修行,只有达到一定的品性境界和身心修养,真正做到“人到无求品自高”时,才能心中若有佛,佛便在身边。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被佛化的人物,除了宝玉和惜春外,还有柳湘莲(他的出家是后来宝玉出家的预兆)和蒋玉菡(他是宝玉留在尘世的替代俗身),甚至包括死后在仙界看护芙蓉花的晴雯(宝玉曾为她撰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的祭文),他们都是“莲”的化身,哪怕成不了佛身,即便做佛前的一朵莲,做到香远益清、洁身自好,也算是修成正果了。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