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湖口:一片不同寻常的江湖

4月20日 08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1549

湖口:一片不同寻常的江湖

■ 张 腾

鄱阳湖湖口,是钟灵毓秀、藏风纳气之地,也是花红草绿、林茂粮丰、水阔鱼跃的家园。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条贯通江西全境的水系都汇聚于鄱阳湖。鄱阳湖拥纳五大水系,也就拥纳了整个江右的物产和财富。自古以来,战略家都有一个共识:拥有湖口,则可通江达海,进退自如,北可逐鹿中原,东能染指吴越、西则驱马荆楚。截住湖口,可纵深江西腹地,物产丰富,囤粮练兵,保障无虞。

正因如此,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把目光聚焦湖口,作为成就霸业的立足之地,在这里上演过一幕幕或悲壮、或豪迈、或惨烈、或荣耀的历史大战——周瑜屯兵于湖口、岳飞抗金出湖口、朱陈大战鄱阳湖、石达开重挫曾国藩、李烈钧湖口起义,摧枯拉朽的渡江战役东至江阴,西至湖口……一代又一代风云人物在湖口摆开战场,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一个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在这里厉兵秣马,生死鏖战,演绎着气势如虹的人生,谱写出壮志凌云的传奇。

练兵囤粮与精忠报国

据守军事重镇,不外乎是为了争取战争的主动权。而练兵囤粮,乃军中要义。湖口,江湖相汇,直通大海。境内河涌港流,交叉纵横,滔滔修水,浩浩潦河,还有遍布湖口境内的南北港、泊洋湖、棉湖、造湖等内湖滩涂。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珍遍地、鱼虾成群,物产丰饶。三国的吴主孙策和孙权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率兵前来,埋锅生火,安营扎寨。

东吴实行的是双军团制,吴主直属军团驻扎建业(今江苏南京),吴主孙权命大都督军团周瑜驻扎柴桑。湖口便成为吴国水军的军事基地。

联吴抗曹,吴蜀掣肘,明枪暗箭,机关算尽。联手中的拳脚、合作中的猜忌,三国各路英雄好汉,在湖口这个江湖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大戏。

庐山市濒临鄱阳湖有座点将台,登临此台,便能一揽鄱阳湖的碧波万顷。从宫亭庙至湖口一线,自古便是刀光剑影,旌旗招展的战场。《三国志》载:“建安十一年,周瑜督讨麻保二屯,还兵守备宫亭(宫亭湖便是现今的鄱阳湖)。又败江夏太守黄祖,并生擒其部将邓龙于柴桑。”《星子县志》载:“汉建安十四年,孙权命周瑜于鄱阳湖教习水军”。

当曹操挥兵八十万南进,剑指蜀军,窥视东吴之际,诸葛亮一边急得背脊上直冒冷汗,一边想到唯有吴蜀联手,联合抗曹,才有一线生机。此时的东吴偏安一隅,军中主和之风甚嚣尘上。万般无奈下,诸葛亮急赴柴桑游说,以超人的胆识,全局的胸襟,事实的雄辩,舌战东吴群儒,说服了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于是,东吴的水军便从湖口出发,浩浩荡荡,驶向赤壁,大败曹军,奠定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刘曹三大政治集团在这里斗智斗勇、舍命搏杀,上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的战例。

湖口,这片波涛汹涌的江湖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在“靖康之变”后,南宋名将岳飞屯兵九江、驻防江州,在鄱阳湖操练水军,从湖口出发挥师抗金。

公元1129年,岳家军奉命追击叛匪李成,进驻江州,发现这里江湖辽阔,通江达海,地势险要,便在此处修筑城池,操练水军。岳飞在鄱阳湖畔屯兵种粮,派兵驻守湖口,督造战船。

公元1131年,岳飞受命北伐,所向披靡,收复了襄阳六郡。湖口既是岳家军的后方根据地,又是其军需屯集之地。正当“岳家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却担心岳飞真的直捣黄龙,迎回二帝,动摇了高宗的皇位,便借和谈为名,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使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回到九江家中的岳飞,壮志未酬,只能望北空悲切。最后与其子岳云双双死于杭州风波亭。

江湖锁钥与朱陈大战

湖口作为江湖锁钥,军事重镇,历代战略家趋之若鹜。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朝政废弛,官员贪腐,地主屯田,社会动乱,加之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以推翻元王朝为主要目标的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到1340年前后,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其中,红巾军起义影响巨大。

以红巾军起家的朱元璋,趁元军对付北方动乱之隙,扩充势力,迅速崛起。1356年,朱元璋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张。同样出身红巾军的陈友谅,不甘寄居徐寿辉麾下。1360年5月,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称汉帝,建都九江,窥视南京。

历史把朱元璋、陈友谅牵向生死对决的战场——鄱阳湖。

1363年春,处心积虑的陈友谅,从江州(今江西九江)率60万水陆大军围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军守将朱文正等人率领全城将士殊死搏战,坚守85天,使陈友谅顿兵坚城之下,未能前进一步。洪都守军浴血奋战,为朱元璋从容调兵遣将,准备与陈友谅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朱元璋亲率大军20万进击陈友谅。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到来,遂解南昌之围,东出鄱阳湖返战。这是一场关系到双方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史称“鄱阳湖之战”。

陈友谅与朱元璋正式接战是在鄱阳湖东的康郎山,这一仗陈军虽然损兵折将,弃甲丢船,但军力优势还十分明显。最后的决战还是在湖口。

大战即将展开。这场决战决定的不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命运,也决定着天下人的命运。

就在双方在湖口布阵时,朱元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所率领的战船在陈友谅的巨舰前就像玩具。陈友谅的战船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只分三层,船面上居然可以跑马。从船的前面看不到船尾(首尾不相望),朱元璋的士兵站在战船上只能仰视敌人(仰不能攻)。

两军已形成对垒之势,退是不可能的。此时退却只能被敌人打得更惨。就在朱元璋进退两难之际,他灵光一闪,想到了赤壁之战:火攻!

是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现。而有些人又总是重蹈历史的覆辙。陈友谅便是。

连续多日,双方各有胜负,战事处于胶着状态。一天,战至黄昏时分,湖面刮起东北风,朱元璋抓住时机,选派勇士驾驶七条渔船,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刹那间,烈焰腾空,湖水尽赤,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猝不及防、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天上残阳如血,湖面血色尽染,波澜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一把大火后,陈友谅的军队屡战屡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朱军则一鼓作气,移师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江中,又派兵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伺机歼敌。

一个月后,陈友谅弹尽粮绝,黔驴技穷,只好孤注一掷,试图由南湖嘴突围,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败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心急如火,抬头观望,不料中箭,穿颅而死。陈军溃败投降。

这次鄱阳湖水战,历时37天,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船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朱元璋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史上的著名战例。鄱阳湖一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为最后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铁索横江与血染江湖

要说发生在湖口的另一场著名的战役,便是朱陈大战过去490年之后,曾国藩与石达开在湖口长达数年的生死之战。

湖口的石钟山坐落在鄱阳湖水进入长江入口处。数千年以来,它一直在江湖上正襟危坐、目睹过往烟云。在石钟山正对面,是一座叫梅家州的长江冲积洲(也是桑落洲的一部),一千多年前,刘俗和桓玄那场恶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如今又面临着战火焚烧。

守军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冀王石达开,攻方的主帅便是湘军首领曾国藩。

曾国藩自幼苦攻经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时,他已经是朝廷重臣,礼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二品大员。

1851年新年刚过,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战火迅速席卷半个中国。正在家中守孝的曾国藩趁着朝廷支持地主武装遏制太平军的政策,在家乡也拉起来一支队伍,号称湘军。他购买西洋火炮,武装了水师。

自1853年开始,九江成为清军与太平军长期争夺的焦点。

1854年底,湘军发动了进攻九江、湖口的战役,意图夺下太平天国西部屏障——九江。

坐镇安庆的石达开是太平军名将,绰号石敢当,广西贵港人。他急赴九江,精心布防。事实上,洪秀全在九江、湖口经营多年,一直都派有重兵把守。

湘军背靠朝廷,又有精良的武器,一开始节节胜利,气势如虹。太平军则出师不利,愁云笼罩。

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石达开沉着应战。他把西征总部设在湖口石钟山上,在九江城、湖口、梅家洲精心打造防御铁三角。石达开亲自坐镇湖口,修筑土墙木城,排炮布阵,插满桩签,在长江与鄱阳湖交会的隘口,缠满了铁锁和竹缆,在南湖及康山埋下伏兵,备好火筏,等君入翁。

湘军从武昌南下,进攻九江城,遭到守城将士顽强抵抗,损兵折将,毫无进展。曾国藩决定以水师越过九江城,绕道湖口,进入鄱阳湖,切断太平军的粮草供给,袭扰九江城后方。

1855年1月,曾国藩水陆齐下,以120多艘船只,2000多名精锐士兵,斩缆攻破湖口,老营及笨重大船留在长江伺机增援。

对于43岁的曾国藩而言,23岁的石达开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愣头青”。可历史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从“以大欺小”开始,却“以小戏大”落幕。等待曾国藩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险丧黄泉的噩梦。

湘军入湖,太平军水师依计而行,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见湘军中计,立即在湖口和梅家洲之间抢建两座浮桥,桥面堵塞泥土沉入水中,堵塞航道堵截湘军归路。夜晚,太平军以34条小筏钻入湘军,纵火焚烧,两岸陆军则用火箭、喷筒射击。湘军被焚船只40多艘,次日,败退九江。太平军陆师乘胜追击,双方在小池口再次激战,湘军大败。

2月11日,太平军从九江、小池口各派数十只小筏入江,乘着夜晦无光,发动猛烈的攻击,准备活捉曾国藩。他们直攻曾国藩的驾船,用喷筒火箭猛烧。曾国藩惊恐万分,险些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后,拖上小舟,逃回营中。

太平军在湖口、九江连挫湘军水师,扭转了西征败局,开始了全面反攻。

湖口起义与铁血共和

当历史进入了19世纪的上半叶,湖口的表现再一次令世人瞩目。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公元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向国人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后,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反革命的两手策略,妄图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实行其独裁统治。1913年3月20日,国会召开前夕,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26日,他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集团签订2500万镑的借款,作为发动内战的经费。5月5日,袁世凯下达命令迫害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袁世凯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发起了湖口起义,亦称“讨袁起义”或“癸丑之役”。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继辛亥革命后著名的第二次革命。

7月10日夜,李烈钧回到湖口,立即召集在湖口的江西各军官及随行之高级官员会议,着手编配军队,拟定作战计划。当时江西的兵力经过袁世凯一度裁减,只剩下两个陆军师、一个混成旅和一个独立营。当时湖口的守备司令为水巡总监何子奇,副司令为邓文辉,副官长为龚少甫,卫队连连长为张岂庸。这支水军共有炮舰20余艘,每艘配有土炮一门,东西炮台两座,共有大炮十余门。陆军分别部署在柘矶沿江和西门、三里街等处。

随后,讨袁军在湖口高竖旌旗,宣布湖口独立,并推杨赓笙撰拟《讨袁檄文》,同时还发出了《江西讨袁军对外通电》《讨袁军对党团公启》,集中揭露了袁世凯窃国殃民的罪状。

湖口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对李烈钧等人的反抗进行政治分化和武力镇压。他任命亲信戈克安为九江镇守使,牵制李烈钧的力量,却被李烈钧委派的第一师师长欧阳武和混成旅旅长方声涛率部赶走;收买原江西都督马毓宝部下的军官余鹤松,勾结江西第二师师长刘世钧策动兵变,也被欧阳武部镇压。袁世凯瓦解江西政权的阴谋破产后,便调北洋军第六师李钝部开入湖北,准备以武力压服江西。李烈钧乃令欧阳武、方声涛设司令部于九江,积极准备武力反抗。

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号召各省区组织讨袁军。李烈军率先响应,并向广东、湖南、安徽、福建等七省都督发出通电。

袁世凯对李烈钧既恨又惧,使出多种手段,软诱硬逼。派李烈钧的老师汪瑞来赣游说:如愿赴北京与袁一晤,当以二百万元为酬并加勋晋级。李烈钧严词拒绝。袁世凯见利诱不成,下令撤免李烈钧江西都督之职,命黎元洪副总统兼领江西都督事,另授欧阳武为陆军中将,江西护军使,陈廷训为陆军中将,九江要塞司令。

其时,孙中山正在上海召集旅沪国民党人士召开讨袁会议。会上,李烈钧坚决拥护孙中山讨袁主张,愿由江西首先发难,与会者公推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

湖口起义的消息传到南昌后,7月12日,全省各机关省长、省议会全体议员和各党派负责人召开讨袁大会。宣布江西独立,省内各地代表力量开始联合,一时间气象一新,掀起了一股铁血共和的泱泱大潮,并席卷整个中华大地。

虽然湖口起义历时38天便宣告失败,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湖口是一片不同寻常的江湖。无论是和平时期的宁静壮阔,还是战争年代的热血悲壮,它所承载的军事意义与人文情怀从未褪色。这份独特之美,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

张腾,江西湖口人,扎根基层三十余年,深耕农村建设一线。先后在县级党务、政法、环保、水产、文旅等部门工作。在繁忙履职之余,将田野调查与政策研究深度融合,形成的调研报告、政策分析及工作动态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及省级媒体刊发。在鄱阳湖区域长江江豚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领域提出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并转化为具体举措,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了基层智慧支撑。其专业建言既保留了“泥土气”的实践温度,又具备“智库派”的政策高度,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