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九江 | 书法长卷《砥柱铭》的递藏传奇(下)

3月30日 09时 阅读 29627


              


微信图片_20250328160748.jpg

             

书法长卷《砥柱铭》的递藏传奇(下)

■ 周武现

 

明代:黄氏家族与收藏家对《砥柱铭》的用心守护

明代是《砥柱铭》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件书法作品不仅仅在黄庭坚族裔手中收藏流转,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也非常珍视。《砥柱铭》不仅得到了妥善保存,还积累了大量的题跋和鉴藏印记,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和历史线索。

明代早期,黄庭坚的族孙黄洵、黄应宸相继从先祖黄璂手中递藏《砥柱铭》,并在卷后作了题跋。黄洵题跋中记载,嘉靖辛亥年(1551年)黄家遭遇火灾,房屋、财物焚毁殆尽,黄应宸的伯父黄枺冒死从火场中抢出《砥柱铭》,使其得以保存完整。

隆庆庚午年(1570年),黄璂的曾孙黄应宸在跋文中感慨:“譬之七雄战争,中原几遭兵燹,而鲁之灵光,巍然独存,物之显晦,岂非甚欤?”借此类比《砥柱铭》历经朝代更迭、兵灾动乱等劫难,仍得以保全的传奇经历。

上述两个题跋印证了《砥柱铭》在明代中期的流传轨迹、传承脉络与黄氏一族护宝经历。此卷经黄氏家族数代守护,为此俞僩题跋云:“翰墨流落人间数百年,若珠之还”。此后还有陈洙、何滨、张肃、郑熜、申屠环、郦希范等明代文人和书法家在作品上题跋。

至明代中期,黄氏家族守护《砥柱铭卷》已有242年,隆庆四年(1570年),《砥柱铭卷》进入收藏家项元汴(1525年~1590年)的“天籁阁”。项元汴为江南巨富,一生痴迷收藏,鉴别能力超凡。“天籁阁”以藏历代名迹著称,各类藏品琳琅满目。当年,项元汴重金购得《砥柱铭》后,在卷上留下“项子京印”等60余方鉴藏印,就连每处接缝都盖上骑缝印。他将《砥柱铭》与王羲之《兰亭序》并列,称其“神品无双”,并著录于明末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项元汴的收藏极大地提升了《砥柱铭卷》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项元汴去世后,《砥柱铭》辗转流入其他藏家手中。

明代书画鉴赏之风盛行,《砥柱铭》在收藏家手中备受珍视,它被反复观摩、研究,成为明代书家学习的典范。据说,董其昌曾多次鉴赏《砥柱铭》,从中汲取灵感,完善自身书法风格。在《砥柱铭》的影响下,明代书坛掀起了学习北宋书法的热潮。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传递的不仅是美感,更传递了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此时的《砥柱铭》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它更是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

明代晚期,《砥柱铭》曾流入岭南地区,被多位广东收藏家鉴藏和著录。

 

清代:岭南收藏家递藏《砥柱铭》

清朝期间,《砥柱铭》的流传以广东为中心,项源、章贡金、吴修、屠倬、张维屏、罗天池、伍元蕙、潘仕成、伍福等藏家均收藏过此卷。

清初时期,《砥柱铭》递藏到项元汴后裔项源手中。当时,另一个版本的《砥柱铭》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卷上题写“砥柱铭,乾隆御笔”七字,并钤盖多方御印,被精心收藏在皇宫大院。皇帝的御览之宝,让这个版本的《砥柱铭》增添了几分皇家的尊贵气息。

之后,《砥柱铭》曾流入浙江嘉兴吴修(174年~1827年)之手。道光年间,广东诗人张维屏(1780年~1859年)辞官归乡,购得此卷带回广东。张维屏是晚清爱国诗人,字子树,号南山,番禺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告病辞归广州,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

岭南藏家罗天池(1805年~1856年)于道光丙午年(1846年)在叶氏耕霞溪馆多次借观《砥柱铭》,题跋称其“如见山谷真人”,并在作品上留有“六湖审定”的钤印。

晚清时期,广东南海富商伍元蕙(1824年~1865年)以“南雪斋”之名收藏《砥柱铭》。伍氏为晚清重要藏家,曾收藏多件宋元名迹。此卷成为广东文人雅集的核心话题。

潘仕成(1804年~1873年),字德畬,番禺人,为广州十三行巨商。他曾筑海山仙馆于广州荔枝湾。潘仕成喜爱收藏金石书法,被誉为“粤东第一家”。跋中有记载:“广东番禺潘德畬(仕成)先于1843年借摹入石,再购得此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潘仕成将此卷及黄庭坚另两通墓志铭稿刻入《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二、三卷,这也是《砥柱铭》唯一收入刻帖的纪录,今广东博物馆尚存有部分拓片。潘氏后来因盐业亏损终至破产,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砥柱铭》悄然离粤,流入上海。

之后《砥柱铭》被清代南京人伍福收藏。伍福,字诒堂,是活跃于清中期的重要收藏家。其收藏以书画、古籍为主,尤以书法名迹著称。伍福在题跋中提到“山谷书法可息风浪”的故事,并抄录了《书画舫真迹目录》。这些都为研究《砥柱铭》的流传,辨明该作品的真伪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民国至抗战时期:《砥柱铭》东瀛漂泊,身份成谜

被南京藏家伍福短暂收藏后,《砥柱铭》东渡到日本,最终流入京都藤井齐成有邻馆。有邻馆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寓意有道德的人不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朋友。该馆隶属于日本财团法人“藤井齐成会”,又称“藤井有邻馆”。有邻馆藏有从殷代至晚清近4000年间的大量中国艺术瑰宝。早几年拍卖的怀素《食鱼帖》、米芾《研山铭》都从此处流出。黄庭坚另一佳作《李白忆旧游诗》是有邻馆的镇馆之宝。日本人视其与《李白忆旧游诗》一样珍贵的“黄庭坚双璧”,却因风格争议未获“国宝”认定。当年,中国学者傅抱石、张大千访日时曾求观未果。

抗战期间,有邻馆闭门谢客,此卷也曾陷入真伪之争。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质疑其笔法“过于狂放”,与黄庭坚晚年《松风阁诗帖》差异显著,推测为元明摹本。

民国时期,《砥柱铭》长期隐匿于海外,消失于世人视野。当时的藏家与学者一提起《砥柱铭》,无不为之揪心、扼腕叹息。

 现代:拍出3.9亿元的高价,打破中国书画拍卖史纪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0年,藤井家族因财务危机秘密出售《砥柱铭》等珍藏品。在台湾寒舍艺术中心王定乾的帮助下,《砥柱铭》流入到台湾藏家手中,具体价格未公开。2010年6月,经王定乾牵线,台湾藏家将《砥柱铭》送至北京保利拍卖。

当年,《砥柱铭》登上拍卖台的消息一经传出,震惊了全球收藏界。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砥柱铭》以8000万元起拍,经70多轮竞价飙至3.9亿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达4.368亿元,创造了世界古代书画的拍卖纪录。此次拍卖不仅打破了中国书画拍卖史的纪录,更彰显了名作的无尽魅力。

其实,《砥柱铭》的回归并非一帆风顺。此前,这件手卷因为文字内容、书法风格、题跋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一定差异,早在清乾隆时期曾被认为是赝品。大家对该作品有诸多存疑。

《砥柱铭》真品和赝品之争,研黄学术圈分为两派。中国文物鉴定专家裴光辉认为,这幅作品因书法风格差异、错字及题跋时序混乱等问题,可能是元明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南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硕士导师傅申、修水研黄学者黄君纷纷力挺《砥柱铭》的艺术价值。傅申更是耗时两年,从笔法、用纸、题跋时序论证其为真迹,称有邻馆《砥柱铭》“填补黄庭坚贬谪期间的创作空白”。

国宝《砥柱铭》尽管真伪存疑,但其作为黄庭坚书法研究的实物参照,刷新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千年文脉的递藏和赓续

《砥柱铭》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也见证了艺术品的流传与收藏的历史变迁。900多年间,《砥柱铭》从黔州漂洋过海到日本京都有邻馆,从文人的书斋辗转到收藏家、金石家的藏馆,历经波折从拍卖场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

《砥柱铭》作为黄庭坚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书法史的“活化石”,是宋人尚意书风的典范,融合了儒家道德理想与士人风骨,它的递藏脉络与题跋群更是构成一部颠沛流离的文化史。它像是一面镜子,透视了民间流传的复杂轨迹,也映射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命运起伏,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很多专家学者以见微知著的严谨对《砥柱铭》进行研究。不仅是研究黄庭坚坚持人格独立,注重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他在逆境中的从容豁达,坦荡乐观。黄庭坚对于诗书的热爱,使他在春风得意时,能淡然处之;遭遇困境时,亦能泰然自若,随遇而安。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是中华文化艺术的历史印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庭坚来说,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他抒发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在书法的世界里,是真正追求自由的艺术家。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南宋的王厚之,明代的俞僩、陈洙、何滨、张肃、申屠环、黄应宸、鄜希范,以及清代的屠倬都曾在《砥柱铭》题跋中出现过。有趣的是,他们均为浙江诸暨人。作为中国书法之乡,浙江诸暨的文人们在推崇和研习黄庭坚书法作品的同时,更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书法艺术的传承。

近年来,江西省博物馆、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纷纷展出高仿《砥柱铭》,以供游览者观瞻。在修水县南山宾馆的大厅,有一方巨大的《砥柱铭》石刻;修水县良塘广场上也建有《砥柱铭》铜刻。无数书法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纷纷前来临摹、打卡。

黄庭坚在《砥柱铭》铭文中说:“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作为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与文学巨匠,黄庭坚有着不阿世俗的独立人格,温柔敦厚的道德修养。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赋予的砥柱精神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