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撷英·昼夜
■ 伍 穆
1、美丽的清晨
庄稼人习惯早起,干活趁凉快,两个青年人来到这里,太阳还没出来。东边天际上有几条长长的云,像几条紫红色的绸纱巾。一忽儿,紫红变成橘红,橘红又变成了金黄。太阳仿佛一下子从地平线下弹了出来。东方的半个天,一刹那间被装点得绚丽多彩。另一大半天空则像刚从茫茫夜色中苏醒过来,海洋般地展现着一片暗蓝。河里涌起白色的雾霭,像一条白色的长龙缓缓向前滚动,缓缓地向空间膨胀。雾霭慢慢消散,渐渐地看清了河的轮廓,最后,太阳一下子射出万道金光,河上的雾霭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潺潺的流水在闪着光。(莫言《白鸥前导在春船》)
【点评】天空像蓝色的海洋,长云像“紫红色的绸纱巾”,雾霭像“白色的长龙”,太阳升起之前,异彩纷呈,这样美丽的清晨,烘托出一种美好的气氛,为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爱情的升温提供了良好的催化剂。
2、盛夏的中午
巷子里的地面都已经被太阳晒得松动了,面粉一样的土灰浮在路面上。端方的拖鞋像两只马蹄,一脚下去就尘土飞扬。……端方再也没有了兴致。望着地上的身影,粗粗短短的,像一个怪物。阳光在汹涌,飞流直下,却又万籁俱寂。这是标准的盛夏的中午,寂静得像额头上的汗。端方嘘了一口气,眯起眼睛看了一眼巷子的尽头,巷子的尽头是一座水泥桥。水泥板被正午的阳光烧着了,燃起了白色的热焰。(毕飞宇《平原》)
【点评】观察细致入微。面粉一样的土灰,是没有硬化的乡间土路在晴天的常态。人影粗短,是正午的特征。乡村盛夏的中午,最是僻静无声。在晴日下看远处的水泥路面,有隐约的“白色的热焰”,你见过吗?写实的手法,就像一幅超写实绘画。
3、午后
现在是午后,天空一片碧蓝,干净得像用水刚刚洗过,太阳照得地皮发烫,整个山谷瓦亮瓦亮。阳光树叶青草泥土以及水塘的气味混合发酵,一股熏人的杂香弥漫。鸟虫声不时响起,偶尔插入人的呼喊鸡的打鸣和牛马的走动,空气因这些声音的突然闯入产生微妙的气流,即开即合。杜远方坐在后坡的那棵伞状的树下,一团椭圆形的树荫像一滴硕大的墨汁滴在他身上,仿佛一团水珠滴在一只小小的蚂蚁身上。……太阳往西偏了一点,树荫大了一圈,热气在风的吹拂下减弱。(东西《天空划过一道白线》)
【点评】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午后的山村,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树荫、热度的变化。
4、太阳西沉
太阳一沉,下去了。众山都松了一口气。天依然亮,森林却暗了。路自然开始模糊,心于是提起来,贼贼地巡视着,却不能定下来在哪里宿。
急急忙忙,犹犹豫豫,又走了许久,路明明还可分辨,一抬头,天却黑了,再看路,灰不可辨,吃了一惊。(阿城《雪山》)
【点评】太阳仿佛成了压迫、监控众山的东西,太阳的落山则使众山获得了解放。这里表达的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不读阿城的小说,我们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了这样的描写,觉得这感觉奇特而又准确。天黑过程中自然光线的微妙变化,特别是路的变化,写得非常细致。
5、黄昏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橘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都已冒过了人头。(路遥《人生》)
【点评】当巧珍为心爱的加林“卖掉”那一篮子馒头之后,二人并肩回家,路遥笔下出现的黄昏的风景。加林与巧珍正处于情感丰富的年龄,加上巧珍本身的欢喜以及迷人的身姿,让两人的心情就像天边的云彩,变成红色、橘色;连作物都开了花,正如悄悄生长的情愫,弥漫着芬芳的香味。风景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6、夜晚的村庄
夜晚的村庄,和白日的村庄,气味是不一样的。白日的村庄是属于动物的:属于槽子边的黄牛,属于圈里的约克猪,属于栅栏里的奴羊,属于篱笆里的凤头鸡,属于墙头的野猫,属于麦秸垛的刺猬,属于草丛里的春蛇……那气味掺在灶坑里,掺在孩子的鼻涕里,掺在男人的尿液里,是重的、冲的、浓的、腥的、烟火气的;夜晚的村庄则属于植物:属于韭菜,属于樱桃,属于桃花,属于榆钱,属于一切静默生长着的神灵,那味道是甜的,是淡的,是凛的,是澈的,是悄然入心入肺的……(张楚《良宵》)
【点评】关于夜晚,可写的东西很多,本段有三个特点:一是抓住“气味”来写,与众不同;二是对比手法,和白天对比;三是排比,列举一系列事物来强化“气味”的印象。细读还会发现,白天与夜晚对比,本质是动静的对比;在感情色彩上,也是有所倾向的。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