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漂泊或漫游,总在故乡的影子里——读丁伯刚小说集《每天都是节日》

1月30日 19时 阅读 36072

漂泊或漫游,总在故乡的影子里——读丁伯刚小说集《每天都是节日》

■ 全秋生

读丁伯刚的小说,有一种窘困的漂泊感浮上心头压迫着我,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物、故乡的风俗、故乡的旧事、故乡的各种影像纷至沓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八山半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江南故乡,回到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喂牛养猪弄菜园”的农耕岁月,那种土地里刨食、汗水里收获的日子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字里行间主人公心头袅袅升起的痛楚依旧刻骨铭心,使我蓦然想起泰戈尔的诗句来:“哦/人世间这群/渺小的流浪者/把你们的足迹/印在我的诗文上吧!”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与过得不好本来就无可厚非。但若有人刻意地左右着你的未来走向,甚至于拿根隐形的绳索套在你的脖颈上,让你向东就不能往西,让你走南就不能闯北,就算是你的至亲至爱之人,你也会有奋起反抗的那一天。家乡有一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当马牛。用现在的话来翻译,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任何人都无力也无权去改写别人的人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永远都不会过时,只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隐蔽,或者就藏在你看不见的某处静静地沉默着。

歌山县的有志青年艾朋,自小聪明伶俐,智力过人。因为父亲走得早,他与母亲李华兰相依为命,曾在大庭广众之中替母亲找男人,给自己找爸爸。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艾朋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李华兰不顾班主任劝阻,也不管艾朋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替艾朋做主,结果艾朋以全班最好的成绩被录取在本省的一所普通院校。李华兰以爱之名的固执彻底改写了艾朋的人生走向。好在艾朋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并没有责怪母亲的好心办坏事,反倒安慰母亲,说有两个同学,一个考取名牌大学,一个只读专科学校。毕业后,读专科的南下创业,成了身价数亿的大老板,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只能在他手下打工生活……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大学毕业工作后的艾朋并不安于现状,他一心想成为人上人。艾朋只身南下,有过做白领拿高薪的陶醉,也有过创业开公司继而倒闭的艰辛,还有考公务员笔试遥遥领先,面试却遭淘汰的苦闷。

尽管小小年纪就曾几起几落,艾朋始终瞒着母亲李华兰,不想让沧桑苦难半辈子的母亲继续为自己担惊受怕。这种自小长在骨子里的孝心没有助力艾朋在遍地黄金的经济特区展翅高飞,却让艾朋活成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他拒绝母亲前来探望,甚至拒绝母亲的任何关心与照顾,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吹爆理想的肥皂泡,外人甚至母亲都无法看清楚他内心世界的痛楚与真实想法。就好像他回歌山备考公务员意外出车祸后的病情,时隐时现,貌似平静安好却会随时发作,事先一点迹象都没有,就算大医院专业正规的医生都看不明白,以致李华兰听信专家建议,要把他送入精神病医院去治疗。

漫漫红尘里,璀璨灯火间,谁是谁的牵挂?谁又是谁的希望?

一条名叫“王军”的流浪狗为读者诠释了一幅人间百态图:“我”想跟人类一样平起平坐,处处与人类为友,把他们每一个人都当作自己的依靠,当作自己的亲人,真诚地希望每个人幸福如意,家家和睦美满,我希望小巷中永远热热闹闹。这一刻“我”感到自己如此富足、踏实,巷中所有的人都属于“我”,“我”也属于巷中所有的人。

“我”怕别人讨嫌我,怕别人私下对我怀有不好的看法。任何人只要略略显示不满的神色,皱皱眉,低低眼,抿抿嘴唇,“我”也能不差分厘地感觉出来。“我”从不敢与任何人发生矛盾,不敢违逆任何人的意愿。“我”无法在任何带有一丝半点敌意的环境中生存。如此种种,注定了“我”在生活中唯一所能采取的方式,便是那种小心翼翼、唯唯诺诺、乖巧内向的方式,为人上,处世上,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世人都说狗胆包天,可王军的胆子比谁都小,为了能够在小院子里生存下去,处处博取人类的欢心:比如给残疾人雷头送碗筷到厨房,把衣服送到雷头身边帮他披上,被旁人夸赞比雷军的媳妇还要细致周到;比如在小巷子里路遇推不动板车的酱张,用尽吃奶的力气帮酱张推板车,没有推动还招来酱张一顿“白长一身肥膘”的善意嘲笑:比如与孤寡老人王老子不离不弃,每天帮王老子翻晒收来的各种废品,小院拆迁后,陪在王老子身边到几十里地外的湖边搭棚度日,当王老子心情不好时,还要默默坐在一边陪他做事,让他骂,让他恨,让他厌,让他冷落,以自己的温顺来缓解他心头之气……帮天红看家、帮黄连搬凳子劝和夫妻吵架、帮小院住户招呼小孩、赶老鼠、丢垃圾、爬门爬窗进房拿主人忘了带出的钥匙,想方设法给人逗乐,诸如此类。别人让干什么王军就干什么,甚至别人没让他干什么,他也知道需要干什么。特别是当王老子孤身一人深更半夜患病时,王军单枪匹狗地几十里跑回城里小巷子搬救兵的经历,更是让人们赞不绝口。

为狗处世,能做到王军这个地步,已经是很难得了,可王军依旧被一个叫“开先”的人毒打过,被王老子痛骂过,骂他嫌贫爱富,骂他有奶便是娘。王军平时挂在嘴边的一句人话就是一个人要知好歹。一个人不能太过分。尽管他是狗不是人,但读完小说后,我以为现在许多人的所作所为都不如王军来得干脆痛快。

狗不如人,我以为只是狗不能开口说话罢了,如果狗能张嘴说话,以他的聪明护主、忠心耿耿、勤劳吃苦、爱心满满,一定会比社会上的许多人混得更好。人不如狗,表面上或许说的是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那么受宠若惊,看看当下各种宠物店的生意兴隆就可见一斑。倘若更深层次地探寻,我以为,人性深处的许多阴暗、邪恶确实不如狗生里的为狗处世啊。

《每天都是节日》是作家丁伯刚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全书共收入六部中篇小说,讲述小说主人公“我”在歌山县城工作的日子里跟故乡墩头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如,学生时代品学兼优的艾朋因为单身母亲强势更改高考志愿而走上了另一条坎坷的人生路,辞职、失业、创业、失败、遭遇车祸、反复治病,最后完美错过公务员考试的悲欣交集;比如,母亲老家的亲戚“大头”千里投奔,貌似老实巴交的背后却一肚子坏水,采取哄骗欺瞒的手段勾引师父家的大姑娘,搞大人家的肚子却残忍地不告而别,给“我”的父母留下一副不好收拾的烂摊子……正应了某电视剧中那句“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精彩台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故乡的人事变迁,在作家笔下令人感慨万千。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丁伯刚笔下的主人公似乎都有一颗漂泊不定的灵魂,他们在红尘里洇渡却不显麻木,在世俗里折腾颇具精神:比如,上门养子张建生为报收留之恩,对寄爷寄娘言听计从。在上门过继的日子里,张建生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吃的猪狗食,干着牛马活,一边对继爷继娘竭力讨好逢迎,一边又想改写寄爷寄娘的落后观念,无奈“吾辈一心向明月,明月偏偏照沟渠”。最后为了自己的尊严不容侵犯,张建生反戈一击临阵逃婚,脱离寄爷寄娘强加给自己的生活,置寄爷寄娘于万劫不复之境。比如,半辈子含辛茹苦从不为外界诱惑的水果小贩兴建,最后因索回施舍出去的10元钱,眨眼之间竟成了抢劫犯,人生的多变莫测令人细思极恐……小说文字貌似坚硬朴实,实则暗藏善良忠贞,在娓娓道来里令读者心悦诚服地走入他构建的文字世界中,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比如,因为一场夫妻吵架,老婆淑珍从此外出杳无音信,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的南京在家中苦苦煎熬,只因老婆一句要回来的话,在夜色降临之后踏遍了坟墓突兀的桑乌塘,虚构了一场“等待戈多”式的爱情游戏。总之,全书六部中篇小说,风格各异又有共同指向,在字里行间构建异乡人眼里的故乡与旧事,故乡人眼里的漂泊与漫游。

读丁伯刚的小说,透过纸页上的家园,恍如江南乡村的各种背影正在眼前闪现:他们或许正勤奋劳作着,或许又在恣睢放纵着;他们努力地拼搏,他们从不懈怠,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着平淡无奇的日子;他们从不介意自己对生活的付出与奉献,他们总寄希望于自己的每一个日子都是节日;他们的灵魂与肉体,不是走在漂泊与漫游的路上,就是走在回望故乡的影子里。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060696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钟千惠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