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玉川
庐山云雾茶是天下名茶,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市场上出售“庐山云雾茶”的商家很多,春茶上市时节还有不少沿街叫卖的小贩。我虽身居匡庐山下,但想买到上好的云雾茶还是没有把握。我买茶主要不是为了自己喝,而是为了馈赠给有幸结识、对我属亦师亦友的几位前辈,以他们的经历与见识,自然也善品茗。我的赠品如果不是真正的云雾茶,那么我心里将难以得到安宁。
于是,我们找到了当时负责农林口事务的领导。听了我们的话,他推荐了圆通茶场的庐山云雾茶。圆通茶场是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属的茶场,坐落在市西南的通远乡、庐山南山公路入口处。我没有到过通远和圆通茶场,但听说过这个地方。
从此,每年清明过后,我们都会去茶场买茶。因此认识了圆通茶场年轻的杜场长和茶科所的几任领导,也稍稍了解了茶科所和所属茶场及圆通寺的历史。
圆通寺所在地通远与我的家乡庐山市交界,是著名寺院、山南“五大丛林之一”,故茶场取“圆通”之名。圆通寺地属通远,通远又称通远街或通远驿。在没有公路铁路之前,通远是九江通往德安、南昌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站名“通远”,取“通达高远”之意。有文云: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六十里通远街,旧为往来孔道,明、清均置驿丞于此”。
其实,通远作为驿站,宋代就已存在。北宋欧阳修、苏洵父子和《庐山记》的作者陈舜俞当时到圆通,就有大路。驿站离圆通寺很近,只是宋代诗文中没有特别提到。通远驿站又称“通远街”,说明此驿站地理位置的重要与规模之大。
《江西公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第一册中,有“清代江西省驿铺设置情况表”,较详细地记载了江西的驿站情况。清代江西全省共有79县,47驿,2534名“递夫”,735匹驿马,19位马夫,设驿铺927个,司铺兵2487人。
这其中,九江府有5处驿站(九江城内、外,德安、湖口、彭泽。星子、都昌、永修1914年前属南康府)。城内为浔阳驿,通远驿在城外,均属德化境(当时20世纪80年代名德化)。此表记载通远驿有“递夫”150人,驿马50匹,马夫15人,设驿铺21个,司铺兵63人,另备注条表示通远驿还有2名“驿夫”。这在其他驿站是没有的。九江府5处驿站中,无论“递夫”、驿马、马夫、驿铺、司铺兵,通远驿都为最多,另外还增有2名驿夫。这在全省47处驿站中也是少有的,说明通远驿来往人员多,任务重。
“递夫”是古代负责邮传及粮物运递的夫役,是承担特定劳役的人。通远驿有150名“递夫”、50匹驿马、15位马夫、63名士兵、下设21个驿铺,还特地增加两名“驿夫”。其实,“驿夫”也是驿站的差役,同样负责邮传工作……这么多的人和马,加上频繁往来的官吏及随员,还有运送贡品及其他物资的差役,通远驿站常常车辚辚,马啸啸,人声喧嚷。当年的通远街,繁忙与热闹可以想象。
千百年来,到过通远驿的名流词客不知有多少,可惜没有哪位为这座驿站留下诗文。只是临川才子、曾任直隶总督的李绂(音fú)(1675~1750年)在他的《六过庐山记》中提到了通远驿,但写得极简略:
“……亭午(中午),至通远驿,闻圆通寺甚近,骑马往游……”
随着近代公路铁路的兴起,兴旺千年的通远驿迅速衰亡,昔日喧嚣之地,变得萧条荒凉,一片凄清。1933年方志学家吴宗慈在《庐山志》中感叹:
“(圆通)寺之西南通远镇,旧日驿道所经繁区也。近轮轨交通,驿体制久废,不当孔道矣”。
也许通远的地理位置太好,几十年后,冷落多年的通远古驿站,突又热闹起来,成了南山公路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万千民工汇聚通远,开山炸石,劈峰筑路,一年内(1970年10月~1971年5月)就修成了庐山南山登山公路。那正是“文革”期间,社会处处充满战备的气氛,此地既隐蔽,交通又方便,所以公路修通后很多工厂也搬迁到这里,通远又是一番喧闹景象……无奈这一段时光实在太短,进入20世纪80年代,体制改革,社会大变,那些刚刚建立不久的工厂或撤销,或搬迁,竟无一存留。我第一次上茶场买茶时,曾经的工厂区早已人去楼空,到处是断壁残垣。因为修公路,这一带竹树也砍伐得差不多,已没有了古人诗词中的“林壑幽深”的景象。曾车马喧嚣、无数名人留下足迹的通远驿,很快被世人遗忘,厚重的历史也被岁月“雨打风吹去”。
通远驿曾给无数过往的文人雅士提供食宿之便,可惜他们却将情韵风采全给了附近的圆通寺。虽说圆通寺也没有了,但人们仍可以从古人诗文中去想象它的风貌。清初李绂的《六过庐山记》这样描绘圆通寺一带的风光:
“红杜鹃花照耀山谷,又有黄蓝二色,它境所无。山中皆种茶,循茶径而下,至清溪,溪傍小庵,门额为明弋阳王题,书法秀健。庵僧前导,游清溪,泉石铿訇作响。溪上大石长径数丈,为天然石桥。僧以所携瓶盎就桥下汲泉,置石隙间,拾枯枝煎泉,采林间新茶烹之。泉冽茶香,风味佳绝。布毡桥面,罗列山果,桃干杏脯,梨栗瓜姜,并取诸山中,无一物自尘市至者。僧侈言山中所需咸具,无求于人,意颇羡之……”
通远风景如画,生活足以自给,仿佛是真正的桃花源。
圆通寺作为山南著名寺院,也大有来头。寺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建,寺中住持也多为著名高僧,如缘德、居讷等。他们与历代文人显宦交好,如欧阳修、王令、苏东坡父子、李纲……留下了许多佳话。尤为令人感叹的是:从宋至元,圆通寺中一直供奉着李煜夫妇的画像,南宋状元王十朋诗云:“遗像人犹思后主”。1175年副宰相周必大游圆通,也入寺“观李后主及昭惠后画像”。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对此感慨不已,他说:“亡国已久,犹能托其俎豆,圆通可谓无负后主矣”(《匡庐游录》)。
离圆通不远的秀峰寺,是李煜之父李璟所建,黄庭坚游寺,记述寺院保留有李璟的画像与卧榻,联想陈寅恪先生言: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与宋代政治的宽容分不开。
“水声山色里,猿啸月明天”(出自宋释道生:《题庐山圆通》);
“松竹幽深一径通,万重岩底梵王宫”(出自清纳兰常安:《圆通寺钟声》);
“石耳峰前松桧香,月华天影夜茫茫”(出自宋李纲:《圆通寺与觉老步月》)
……
将这些吟咏圆通寺的诗词结集,会是厚厚的一大本。
通远驿消失了,其人与事都散如云化如烟;圆通寺也没有了,人们只能从诗文中想象名刹的风貌。唯有滋养庐山云雾茶的这片土地与泉流还在,还能让人像当年李绂一样感到这里的“泉冽茶香,风味佳绝”。
经过认真的考察与调研,1985年3月,有关部门在通远建立了“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庐山有不少地方如汉阳峰、山南七贤等处,产上好的云雾茶,只是这些地方或山高气寒,或地狭土瘠,茶品虽好,可惜产量太少,难以满足更多的需求。通远茶园海拔虽不及汉阳、七贤高,可地势较平坦,土质肥沃,日照、水质、气温,均为大规模种植庐山云雾茶创造了条件。
早在上世纪初,就有规模种植庐山云雾茶的尝试。方志学家吴宗慈在《庐山志》中记载:
“江西省立林场于民国二年(1913年)开辟黄龙区,积极向九奇峰下择地育苗,继续栽植数十亩,至民国八年(1919年),方得采收数十斤,以供各界人品尝……”
今天山上汉阳峰下仍有茶园,由于高山气温低,虽然能出上好的云雾茶,但产量毕竟很低,难以满足市场越来越大的需求。
“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质与量的矛盾。庐山茶科所成立后,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在传承传统栽培云雾茶的同时,引进现代化的制茶工艺与产品包装形式,既延续了野生云雾茶的先天品质,又增添了茶的甘冽与清香。更重要的是茶科所茶场拥有600亩茶园,经过科技人员与茶场职工40年的努力,庐山云雾茶的种植已实现了一定的规模,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因而满足了较多庐山云雾茶爱好者的需要。“圆通”庐山云雾茶系列产品以“干茶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饮后回甘”,成为庐山云雾茶中的珍品。圆通云雾茶于2003年通过中国有机茶研究和发展中心认证,成为江西省主要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还通过了国家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审查,被列入国家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名单。茶场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名茶评比会金奖。
对中国人来说,茶的独特在于:它既是饮品又可医用,还能成就修身养性之道,成为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后来儒、释、道思想的加盟,茶又深入到文学、诗歌、艺术、哲学、宗教各个领域,有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从此,饮茶、品茶成了物质与精神、行为文化与心态文化的结合的“禅茶一味”。茶是物质,是饮料;“禅”是心悟,为一种境界……
通远驿站和圆通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数不清的诗人词客与鸿儒高僧往来其间,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章与史坛佳话,更增添了这里山水的诗情画意,也使通远的庐山云雾茶多了一种缕缕文化的清香,圆通茶场较之为它处茶园,文化气息仿佛更加浓重。
近年,庐山茶科所和茶场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正在努力发掘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其与庐山云雾茶的馨香结合,使来此观茶、品茶、买茶的客人感受到通远圆通的山水之美和悠远的历史,还有沁人心脾的茶香。这些年,圆通茶场重建了纪念欧阳修与住持居讷夜谈的“夜话亭”,还有纪念居讷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往来的“三苏亭”。这里将渐渐成为聚观光、赏景、品茶、怀古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人们期盼着庐山茶科所和茶场在植茶与历史文化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但今年我到茶场购茶,获知庐山茶科所和圆通茶场归属突然变了,使我不免有几分黯然。
“入寺一闻钟,悠然幽思生。泉声和梵语,林影共僧行。
藤叶溪烟积,松茶石路平。禅房暂栖息,已觉旅魂清”。(出自明区大相:《圆通寺》)
多么希望通远和圆通茶场永远弥漫着茶文化的芬芳。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