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 |(风土)吕端题诗义门陈

11月19日 20时 阅读 31586

image.png

吕端题诗义门陈

■ 邓木林

前些日,暑气蒸腾。省谱牒研究会理事、县义门陈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陈德友先生相邀品茗。先生盛情拳拳,路途亦近,我便欣然赴约。

甫一踏入斗室,清雅茶香便如丝如缕,沁人心脾。德友先生满面春风,热情延坐,寒暄问候。本为茶聚,依常情,我该先赞茶香茶韵,无论真心或客套,皆不为过。然那一刻,我竟一时语塞,目光全然被茶桌旁壁间悬着的一幅书法条幅攫住。素宣之上,墨迹苍劲,书就一首七绝:“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永清潭底观鱼变,东佳冈上听莺吭。”

这诗吟咏的,正是当年义门陈氏耕读传家的鼎盛气象。我早闻其名,却只知皮毛。今日重睹,心头骤然涌起一股探源的迫切——这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德友先生浸淫义门陈文化数十载,堪称活典,必知其详。于是,我径直问道:“先生,此乃哪位高贤墨宝?”不想,此问正叩中先生心弦。先生眸中光彩骤亮,话匣顿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便在他温厚的声音里徐徐铺展。

吕端,生于公元935年,卒于公元1000年,河北廊坊人氏。北宋初年名相,亦是风雅诗人。后世有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此喻亦可见吕端之能。更巧的是,后来奉旨监护义门陈分家的钦差是谢景初与江州州长吕诲。吕诲正是吕端的嫡孙。吕家与义门陈氏的渊源,竟如此深厚悠长。

时光回溯至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年间,时任要职的吕端亲临义门陈。当吕端踏入这片传奇的土地,亲眼看见一个数千人聚族而居、不分家产、和睦无间、其乐融融的庞大家族时,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更令他动容的是那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生产场景,阡陌纵横,稼穑繁忙。当他行至东佳书院,景象更令人心折,书楼斋舍依山而筑,错落于东佳山麓。但见山色空蒙,层峦叠翠,溪流淙淙,一派钟灵毓秀之气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激荡着这位诗人宰相的胸襟,一首绝妙的赞诗便从他口中吟出。

“八百头牛耕日月”。白昼,壮观的牛群在广袤田野上奋力耕作,仿佛在耕耘着时光本身,一派稼穑艰辛与天地浩大交融的壮阔。“三千灯火读文章”。入夜,千家灯火如繁星点点,映照着寒窗苦读的身影。油灯下,是传承千年的书香与对智慧的孜孜以求。灯火与文章辉映,勾勒出这个家族灵魂深处的光芒。“永清潭底观鱼变”。清澈见底的永清潭中,鱼儿自在游弋,悠然自得。观“鱼变”,既有眼前鱼戏水中的生趣,亦暗含对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哲思。“东佳冈上听莺吭”。拾级登上东佳山冈,耳畔是黄莺清丽婉转的啼鸣,声声入耳,与山林清风应和,一派天籁和谐。四句诗,四幅画。白日的劳作与夜晚的苦读,自然的静谧与生命的律动,被完美地熔铸一炉。寥寥数语,不仅再现了义门陈物质与精神双重丰盈的盛景,更捕捉到了人与自然、家族与文脉间那份动人的和谐共生。难怪我初见之下,便觉心旌摇曳,难以释怀。

吕端当时应伫立于东佳山半腰的东佳别墅,即著名的“一字园”屏堡之上。唯有此地,方能尽览那恢宏气象。白日凭栏远眺,两千亩学田沃野平畴,农事繁忙尽收眼底,由此可想见其他田庄也一定是热火朝天。待到夜幕低垂,山下的东佳学堂灯火通明,若繁星落地,义门故居的火巷长街想必也是灯河蜿蜒,辉映夜空。脚下,便是由一字园大瀑布汇聚而成的永清潭,俯身即可见游鱼历历,澄澈如鉴。身后,是巍峨苍翠的东佳山冈,林木葱茏,莺声恰恰。正是在这得天独厚、汇聚天地灵秀与人间气象的地方,吕端胸中块垒化为锦绣诗篇,成就了这穿越千年的不朽绝唱。

若诸君对这孕育千古诗篇的东佳书院遗址、对那承载着无限遐思的“一字园”心向往之,我愿引路,同去寻访那方山水。当您置身于吕端曾驻足的屏堡之上,看山岚依旧,听流泉如昨,感受那穿越时空的诗意流淌,或许,您心中蛰伏的诗情,也会被这方灵秀山水唤醒,喷薄而出。毕竟,此地的一石一木,一潭一岗,无不浸润着千年文脉,散发着永恒的诗意芬芳,令人沉醉,流连,不知归途。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毕典夫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