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赣北武宁的群山怀抱中,罗坪镇长水村静卧于一片绿意盎然之中。清晨,七旬老人卢德胜提着水桶走向村口的古井,这是他保持了数十年的习惯。井水清澈见底,映照着蓝天和老人慈祥的面容。
“这口古井养了我们家四代人,现在连上海自驾来的游客都带着水杯、水桶来打水。”卢德胜笑着说。不远处,森林覆盖率达93.7%的天然氧吧中,早起游客正在漫步,深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长水村,这个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村庄,正以绿为发展之脉,蓝为生态之韵,红为文化之魂,金为丰收之果,如同一幅用时光慢慢渲染的生态画卷,在赣北大地的层峦叠嶂间徐徐展开。
长水村,顾名思义,自然少不了水。长墅源的溪水绵延婉转绕村流淌,不仅孕育了茂密的森林,更造就了这个著名的长寿村。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位,还有两位年过百岁的老寿星。
长水村生态优良,泉水里含有丰富的硒等微量元素,卢德胜老人一边打水一边说:“我们村的老人都爱喝这水,味道甘甜。”好水引客来。近年来,长水村瞄准“水宿”品牌,发展起12家特色民宿,家家依水而建,引入山泉泡池、茶疗等特色项目。

“来这里住了三天,好像高血压都正常了。”来自南京的退休教师王女士惊喜地说。她入住的“悦山居”民宿,由返乡青年卢咸锋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21栋精致木屋散落在林间,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磁石。
村里的旅游设施也越来越新潮,以山水为特色,打造出林间泳池、林间小火车、溯溪民宿等。游客坐在林间小火车上,既能欣赏满目绿色山景,又能听见泉水叮咚,别有一番趣味。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长水村接待游客突破3万人次。
在村口红豆杉广场旁的小木屋里,村民张绪红一边为游客泡上一壶茶香四溢的高山野茶,一边讲述着长水村从“伐木”到“赏绿”的转型故事。
“以前,我是做竹木加工的,生产一次性筷子、牙签等。钱能赚到,但树也没少砍。”张绪红回忆道,语气中带着感慨。“山里的树少了,大雨把泥巴冲进河里,河水越来越浑,松鼠、野猪等动物无处藏身,越来越难见到。”
2004年,长水村开始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2.4万亩山林全部承包到户,426户村民户户都有林权证。村民“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曾经的“砍树人”放下了斧锯拿起了锄头,从造林到护林,再到营林,他们变身“护林人”。2017年,长水村林权改革再升级。武宁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把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

2025年春节后,江西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长水村,对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的树木进行碳汇计量。经过测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这些收入已经全额发放给树木的产权人。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长水村晨雾中的负氧离子监测屏显示数值“18200个/立方厘米”,游客笑称“这里的空气都能卖出好价钱!”
深秋时节,长水村的红豆杉林红果累累,玛瑙般的果实掩映在翠叶间,美不胜收。
“这些红豆杉,是卢氏先祖‘植一棵树,修一份德’家训的见证。”村民告诉记者。
在长水村,“植物大熊猫”红豆杉随处可见,村口17棵树龄800年以上的红豆杉冠盖如云,尤为珍贵。从唐代建村开始,一代代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补种、续种,形成了现在的红豆杉文化园。

为了保护这些古树,长水村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每棵红豆杉都有专属树牌,上面标着古树编号,并配有二维码。”罗坪镇副镇长鄢路瑶说。建立林长制后,村里的党员自发与红豆杉建立“一对一”管护责任,树牌上也新增了村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管护人信息。
长水村的村民也成了红豆杉的守护者,自发参与到绿水青山的保护中来。卢氏家训写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张氏家训添加“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余氏家训添加“树木资源、不许滥砍”。每一棵红豆杉都有一个监护人,他们相互守望,走过一年又一年。
家住千年红豆杉群旁的卢咸成,把家里改造了一番,一楼经营餐饮,二楼用作住宿,取名红豆杉饭庄。他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土菜,还销售自制的红豆杉果子酒、野蜂蜜。一年下来,他的收入多于外出务工收入,“这红豆杉,真的是我们祖传的好宝贝!”
“家有一片林、日子过得行,种好一片林、能富几代人。”这句在长水村口口相传的乡土俚语,道出了山林在兴业致富方面的巨大价值。
近年来,长水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山水生态、森林康养等主题的民宿业态,林下经济蓬勃发展。菌类、蜜蜂等种植养殖基地遍地开花,“林下亩产值超万元”已成为现实。长水村有村民2300余人,但前几年只有300余人留村,如今不仅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还陆续吸引了一些外乡人来投资。2024年,全村种植菌菇、草药千余亩,养殖蜜蜂8000多箱,村集体经济收入近200万元,人均收入超三万元。

前几年,村里的养蜂能手况宏刚扩大养蜂规模的资金没有着落时,通过村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申请贷款,很快获得了资金支持。“这次贷款不需要长时间评估,发放贷款也很快,这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就是‘及时雨’。”况宏刚感激地说。
2021年5月,武宁县创新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在这个转化中心,村民的生态资源不但可以进行抵押、流转、入股,生态产品还能通过中心交易、收储,可质押、可融资。“这个转化中心可以让资源、资产、资金流动起来,村里资源真的盘活了。”鄢路瑶说。

暮色四合,长水村渐渐安静下来。张绪红与浙江游客在红豆杉下品茶漫谈。远处,民宿旁的林间小火车结束了一天的运营,静静停在站台上,溪畔民宿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星光般点缀着山峦。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山村,用绿、蓝、红、黄四色,描绘出“两山”理念的最美图景,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多彩未来。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群 周慧超/文 程鹏/摄 刘纪云 陈韦达/视频)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