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初心,她让红土地好故事“开口说话”

11月8日 14时 阅读 32706

笔尖凝光,记录时代脉搏;镜头藏温,定格人间烟火。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一起走进奔走在路上的他们……


图片


图片 1.png

周颖,江西日报副刊部记者,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副刊),全国新闻界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


做副刊第三年,我在家乡遇到了黄公略的故事。一头撞进了他与毛主席那段一起啃着心爱的辣椒、踩着草鞋探明第二次反“围剿”战争生路的传奇经历里。在家乡吉安,和老区那些守护他、喜爱他、寻找他的老表们一起,走他们走过的路,读他令人唏嘘的人生,读他身边人和后人各自三两笔勾勒出的他的人格小像。

这实在是我的写作机缘。报告文学《河山从不忘英雄》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代表作。

在面对这个题材的时候,我是充满困惑的。报告文学应该是“时代的报告”,但它应该怎么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它如何抵抗得过短视频时代?红色题材的严肃报告文学写作又怎么抓住青年读者的心?

在真正有难度的写作跟前,我是有过畏葸不前的。此前几年的优秀报告文学阅读积累,只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好”;到了实操阶段,我才彻彻底底明白了自己和“好”之间的巨大差距。我攒下了一箩筐的泪点故事,哪个都舍不得删;我的初稿写了20多稿,反复推倒,从头再来,尝试找到最恰切的讲故事的语感和节奏。

在文章成稿后,我们不止一次地复盘、反思,试图为自己一阶段的成长找到一些有迹可循的路径。我想,《河山从不忘英雄》大概做对的事情有以下几件。

图片 3.png

陪同第三代守墓人黄富财在东固革命烈士陵园一一寻找家族墓碑。

一是注重历史现场与现实时空的相互贯通。我们去写一个九十年前的革命家,落脚点却是寻找黄公略墓这一当下的新闻事件;我们在笔下还原了第二、三次反“围剿”时期的烽烟战火,把这根93年前的线索的尾巴拉回到今天东固畲族乡大地上的军人、学者、乡镇干部、退休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普通村民身上,以写史的态度考证,多方互证信源,还原了一段党和政府、老区人民、烈士后人共同完成的找寻“飞将军”墓接力故事。我们沉浸地走访了历史现场和事件相关当事人,与烈士后人同住一个民宿反复夜聊,细读黄公略传记、无人机定点还原红军走过的路、细节交叉比对……想用客观事实骄傲地告诉世人:他守护过的人民守护了他。

图片 2.png

陪同黄公略烈士外孙张忠先生拜谒亲人。

二是注重个体的、满是尘土的微小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彼此辉映。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黄富财,是一个只念过4年书、务农一辈子的村民,我们与他的好朋友一起前往他在赣州市南康区的居所做客,吃他妻子做的家常菜,以平和的朋友的方式走进核心人物内心。挖掘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我们把在东固大地上行走时看到的老区人民对红军质朴而坚定的爱,以原原本本的模样摊开来,让读者感受。写作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报告文学可以是时代的、气势恢宏的史诗书写,也可以是个体的、满是尘土的、遍布着可亲可爱的生命肌理,但二者都应该尊重“客观”这一报告文学的基本伦理,二者也应该统一于具有高度文体自觉的写作。有读者说,我读这篇像在读小说!我特别开心听到这句反馈,因为这肯定了我们在文本叙事层面的努力。在严格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我们尝试走出报告文学与小说、散文等文体对立的思维定式,适当借用多种文体所长为“我”所用。而文章里类似传奇小说的转折和丰富情节,其实是归功于历史自身!历史现实本身已经拥有了迷人的传奇般的丰富质地,我们做的只是还原它,用尽可能克制的笔触如实记录它。报告文学本该是自足而开放的文体。

图片 4.png

陪同张忠夫妇去黄富财家中送上“三代守墓 恩重如山”锦旗。

三是以有限的个人视角进入文本,找到读者可参与“对话”的叙事模式。我们在编辑部业务探讨时,系统或非系统地探讨过,不论是评论家李敬泽老师“恐龙已死”的警示,还是《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的倡议,其实都是对只注重国家民族叙事而忽视复杂生活、广阔现实、个人微小关切的当下报告文学弊病的矫正。只有在真切的贴近的小叙事的引导下,在注入了普通人悲欢和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的写作里,满足读者对新时期报告文学信息量的要求,才能诞生真正具有史志价值的书写。以有限的个人视角进入文本,而不是开天眼的上帝视角;真正平等地贴近书写对象,而不是凌空蹈虚地说教、把理念放在人物之上,这是《江西日报》报告文学前辈们坚守着的走进人民心中的质朴的写作道路,我们铭记于心。

现实题材和真实人物故事永远动人,读者对现实题材永远兴趣高涨,这大抵是我们在短视频时代坚持这样深度写作的底气。《江西日报》副刊的报告文学传统发轫于1973年,其约半个世纪的报告文学书写史,生动存储着普通而不凡的当代江西建设者们的独特面貌和人生故事,铭刻这一个地区的精神谱系和文化记忆,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一部海纳百川、气象万千的江西当代史志。报告文学的写作,可以站在高位,瞩望国是大政,为历史留存民族前行的宏大前景,但不能忘记书写和聚焦生活中的大多数,这是《江西日报》报告文学传统教给我最好的事。

走出舒适区,我把这段采访经历带去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演讲台。演讲是于我而言相对陌生的领域,但我怀揣着一个好故事:我遇到了一个红土地上的伟大灵魂,聆听到一声90年前历史的当下回响,我想把它说给更多人听。在家背演讲稿的时候,我念“照片里的大哥叫……”“——黄富财。”4岁的小孩坐在地板上玩着玩具接道。你看,小孩子也能听懂一些。我就这样在非舒适区尝试着坚持讲了下来,一回、两回、三回——往前走了一小步。然后发现,没啥害怕的,还看见了不一样的开阔风景。我知道,这种不害怕感,会让身处系统性变革大潮中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场变化时,不再忐忑。

(来源:江西宣传)


编辑:方旬瑜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