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另一种语言:ICU病房里的“猜拳疗愈”时刻

10月30日 15时 阅读 31496




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是ICU病房的背景音,冰冷的仪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总让这里笼罩着肃穆与紧张。但在九江市中医医院的ICU病房里,却时常响起不一样的节奏——“石头、剪刀、布!”清脆的口令穿透仪器声,护士龚鸣鸣的手与患者王大爷的手在病床边轻抬、落下,输了的人会被温柔地刮一下鼻尖,王大爷布满皱纹的眼角瞬间弯起,像揉进了一缕暖阳,那抹笑意驱散了病房里的压抑,也让在场的人心里泛起暖意。这场看似孩子气的猜拳游戏,正是九江市中医医院ICU护理团队为这类语言受限患者量身打造的心理干预方案。

图片

王大爷因治疗需要插上了气管插管,无法用语言表达想法,这份沉默曾让他日渐消沉,也让家属揪紧了心。“对重症患者来说,身体的痛苦之外,更可怕的是被隔绝、被忽视。”ICU护士长胡彩珍说,护理团队发现传统的护理模式难以触及患者内心的焦虑,便开始尝试用非语言方式搭建沟通桥梁。他们会根据患者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状态设计互动:对意识稍弱的患者,用色彩鲜艳的卡片引导眼神追踪;对能活动手部的患者,从简单的猜拳到“手指传球”小游戏,每天挤出数分钟的“心灵对话”,让患者在互动中感受到被关注与悉心陪伴。

家属李女士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父亲主动伸手比“剪刀”的场景:“之前他总是闭着眼不说话,我以为他放弃了。那天看到父亲跟着护士出拳,眼里有了光,我当场就哭了——原来他一直都在努力。”这种充满温度的互动,渐渐打破了ICU的冰冷边界:有的患者会在猜拳赢了后轻轻点头,用动作表达喜悦;有的患者即使体力虚弱,也会尽力抬起手指,回应护士的邀请。这些细微的变化,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证明疗愈的力量。

如今,这套“非语言沟通护理模式”已融入ICU重症患者心理支持的常规流程。在布满精密仪器、承载着生命托付的空间里,一场猜拳、一次眼神交流、一个温柔的手势,完成了许多药物难以达成的效果。它没有复杂的理论支撑,却直抵医疗的核心——当生命陷入脆弱,技术能治愈身体的创伤,而那些超越技术的人性微光,才能真正治愈人心。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柔以待,这份简单的需求,在ICU病房里被护理团队用创新的方式实现,让生的希望在指尖悄然生长。

从关注“治病救人”到兼顾“温馨疗心”,九江市中医医院ICU护理团队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他们不仅在抢救技术上与死神博弈,同时在病床边用细节传递温暖;不用精密仪器监测生命体征,却用耐心与创意守护患者的精神力量。这些藏在监护仪背后的温柔,是医德医风最生动的注脚——真正的医疗,不仅要治愈身体的病痛,更要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希望,让冰冷的病房,成为患者与家属心中最安心的港湾。九江市中医医院ICU护理团队于细微处显真情,于创新中谋发展,让充满温度的医疗守护,助力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

(来源:九江市中医医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