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重症监护室的那扇门,是世间最沉重的界限。门内,监护仪的“滴答”声像冰冷的秒针,一下下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丈量着生命的脆弱;门外,新生的啼哭还在空气中萦绕,却偏偏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距离,将喜悦与焦灼生生劈开。
WOMEN'SDAY
爱的力量
10月10日,这扇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产妇。剖宫产手术的伤口还未愈合,肺部感染却已如潮水般袭来,她的血氧饱和度断崖式下跌,被紧急送进MICU时,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连呼吸都带着破碎的痛感。更让人揪心的是,她无法开口说话,智力也停留在孩童般的水平——疼痛时只能发出模糊的呜咽,难受时只会本能地蜷缩身体,没人能精准读懂她每一个动作背后的诉求,这给治疗与护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初入科室的场景,至今仍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她躺在床上剧烈咳嗽,痰液堵在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闷响,像一台快要停转的旧风箱。未吸氧时,监护仪上的血氧数值死死停在86%,那刺眼的红色数字,伴着持续不断的“滴滴”报警声,仿佛在倒计时。她的丈夫,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的男人,始终守在铁门外,双手紧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透过玻璃,他望着病床上的妻子,眼里的光忽明忽暗,那目光里装着太多东西——刚成为父亲的喜悦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被妻子的病危砸得粉碎,希望与绝望在他眼底反复拉扯,每一次监护仪的报警声,都让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
熊护士长用专业的手法帮助她拍背排痰,并向她演示着深呼吸和咳嗽咳痰,但她根本不配合,这些操作如同坠入无底的深渊。治疗陷入僵局的那一刻,MICU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但面对危急情况,没人想过放弃,护理团队立即调整护理方案:调高氧流量、抬高床头,给予吸痰。但是当护士把吸痰管刚伸进她口腔时,她的牙齿紧紧地咬住吸痰管,显然这种排痰方式也被迫终止……熊护士长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突然眼睛一亮:“试试侧俯卧位通气!”护士们立刻行动起来,先将柔软的枕头仔细摆成贴合身体的弧度,生怕硌到她的伤口。然后,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托着她的肩、腰、腿,像呵护易碎的瓷器般,慢慢帮她调整姿势。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她没有反抗,反而在侧俯卧位上轻轻蹭了蹭枕头,像是找到了最舒服的姿态。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监护仪,看着那红色的血氧数值一点点往上跳:90%、93%、95%……当数字最终定格在97%时,MICU里响起了一声轻到几乎听不见的“呼”——那是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的声音。
从那以后,守护便成了不分昼夜的日常。为了维持通气,护士们每两小时就会帮她翻身、拍背,一次次弯腰、抬手,手臂酸了就悄悄揉一揉,汗水浸湿了防护服也顾不上换;雾化吸入时,会提前把面罩焐得温热,避免冰冷的器械刺激她;每次做血气分析,都会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抚,哪怕她无法回应。
术后第三天,阳光透过MICU的窗户洒进来时,奇迹真的来了。她成功脱离了氧气,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稳稳地维持在95%以上,甚至能自己咳出痰液——那痰液早已从入院时的浓绿色,变成了清澈的白色黏液。当护士把这个消息告诉守在门外的丈夫时,这个一直强撑着的男人,双手捂着脸,肩膀不停颤抖,他握着我们的手,一遍遍地说“谢谢”,泪水顺着指缝往下流,那滚烫的温度,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我们总说,生命是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可对于那些无法清晰表达、需要更多呵护的弱势群体来说,这份礼物更需要用专业与爱心去守护。这次救治,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护理团队用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耐心引导换来的结果。我们见过太多生死,却始终相信:在生命的战场上,专业是铠甲,爱心是光芒,两者交织在一起,就能照亮那些被困在黑暗里的生命,让每一个灵魂都能感受到被温柔以待的温暖。
如今,那扇MICU的门依旧在守护着生命。但我们知道,门内门外的每一份牵挂、每一次坚持,都是对“生命至上”最好的诠释。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只要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微光。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