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更年期关怀日——遇见“更”好的自己

10月24日 11时 阅读 29187

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关怀日,而更年期是每位女性一生必经的生命转折期。今天我们特别聚焦这一阶段,提前为大家送上科学的健康指南,帮大家卸下焦虑、从容应对。

提到“更年期”,大家常想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身边还流传着“忍忍就过了”“绝经后不用查妇科”的说法。但其实,更年期是女性健康的“关键防护期”,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会悄悄上升,绝不能“硬扛”。今天我们就结合两位医生的临床经验,拆解更年期的常见困扰与误区。

图片

【本期节目内容,请查看】

【本期科普分享人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更年期保健专家团队樊芬莲、涂琴

图片

樊芬莲,妇产科副主任,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保健科科长,更年期保健和青春期保健专科负责人,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西省保健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医妇科分会委员、江西省保健学会妇产科微无创分会委员,江西省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协会理事等;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阴道炎、宫颈炎、月经不调、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对青春期和更年期疾病的诊治和健康管理有丰富临床经验。

图片

涂琴,副主任医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更年期专科医师。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于女性围绝经期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子宫肌瘤的规范诊治。

【精彩分享】

1.什么是更年期?

答:医学上更规范的名称是“围绝经期”,是女性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更年期这个叫法是俗称,老百姓称为闹更年期,所以我们今天直播沿用了这个叫法,核心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

2.更年期是每个女性必经的过程吗?

答:是的,这是女性自然的生理阶段。中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多数人在45-55岁之间,但个体差异大,可能提前或延后。决定绝经年龄的因素中,除了遗传因素外,还跟营养、生育多胎、肥胖、生活方式等有关。既往月经多、生育多胎、肥胖等的女性绝经比较晚,抽烟、绝经前生活中发生过重大变故,消瘦等女性绝经较早。

3.更年期最早的信号是什么?是断经吗?

答:更年期的首要变化往往是月经不规律。很多女性以为“月经乱了”是正常的,不用理会。其实并非如此——在更年期阶段,月经不规律容易发生我们所说的月经病,如子宫内膜增厚、息肉,甚至病变。因此,一旦发现月经紊乱、出血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应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超声或激素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4.如何自测是否进入更年期?

答: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症状自测:若出现以下≥4条,提示可能进入更年期:

①潮热、盗汗(70%-80%女性会经历,夜间更明显);②情绪和平时不一样,波动(易怒、焦虑、抑郁);③睡眠改变,障碍(失眠、多梦、易醒);④月经紊乱(周期/经量异常)有人要么几个月不来,要么来了不走;⑤关节疼痛(不明原因腰背、膝关节酸痛);⑥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阴道干涩灼热、同房疼痛、反复尿路感染)。

二是通过量表评估:可使用国际通用的“更年期症状自测量表”,总分6分以上代表有一些更年期症状了,可以提前关注。

5.进入更年期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些症状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对身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女性,我门诊中有位48岁的患者,一开始只是偶尔潮热、睡眠差,觉得“忍忍就过”,结果半年后不仅情绪越来越低落,上下楼梯时膝盖还总疼,去检查发现骨密度已经明显下降,接近骨质疏松前期。这其实就是更年期最核心的影响——表面是潮热、情绪这些“显性症状”,背后是雌激素下降带来的“隐性伤害”。短期来看,潮热盗汗会打乱睡眠,长期睡不好又会加重焦虑、记忆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姐妹说“白天没精神,工作都出错”,就是这个原因;长期更要警惕,雌激素能保护骨骼和心血管,它减少后,骨量会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上升,比如血脂异常、血压波动,这些都不是“小问题”;还有泌尿生殖系统问题特别常见,比如反复尿路感染、同房疼痛,很多姐妹觉得“不好意思说”,但其实这会影响夫妻感情,甚至让人回避社交,长期下来心理压力也很大。

6.真的不能把更年期症状当“小事”。很多姐妹可能会问“我已经出现这些症状了,该怎么科学应对?是先自己调理,还是直接去医院?”今天从围绝经期管理的经验来看,正确的处理步骤应该是什么?

答:首先要明确“不硬扛、不盲从”。如果症状轻微,比如偶尔潮热、情绪波动不大,可以先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饮食上,多吃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菜,少喝咖啡和高糖饮料,这些会影响钙吸收;运动方面,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瑜伽、太极,既能改善睡眠,又能延缓骨量流失,我有个患者坚持练瑜伽半年,潮热次数少了一半;情绪调节上,别把自己闷着,多和朋友聊天,或者培养个兴趣爱好,比如养花、跳广场舞,转移注意力很重要。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比如潮热盗汗每天超过10次,严重影响睡眠;关节痛到没法正常走路;情绪低落超过2周,甚至有消极想法;月经紊乱持续半年,或者出血量突然增多。这些时候需要医生评估,可能会用激素替代治疗、中药调理,或者针对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但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自己买保健品或偏方,之前遇到过有人吃“网红调理药”,结果导致激素紊乱,反而加重症状。

7.是不是一听激素治疗,就担心,吃多了激素会不会对身体有害?是不是什么激素都能吃呢?和我们平常治疗过敏、炎症的激素是一样的吗?

答:首先要明确:更年期激素治疗不是“随便吃激素”,它是针对雌激素缺乏的“精准补充”,但确实有严格的使用规范,既不能盲目怕,也不能随意用。先回答大家最关心的“吃激素会不会有害”:规范使用下,激素治疗是安全的,且利大于弊。因为它补充的是身体“缺了的雌激素”,目的是缓解更年期症状,比如有的人用后睡眠好了、关节痛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但“有害风险”多来自“不规范使用”——比如自己买激素吃、不按剂量吃,或有禁忌证还强行用,这才可能增加健康风险。再说说“是不是什么激素都能吃”:当然不是。更年期激素治疗用的大多数是天然的“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和大家担心的“致胖糖皮质激素”(比如治疗过敏、炎症的激素)完全不是一回事,不会导致发胖。而且用药有个核心原则——“最低有效剂量”,就是用最少的剂量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既能起效,又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这个剂量需要医生根据你的年龄、症状严重程度、身体基础疾病来定制,比如有的患者每天1片就能缓解,有的则需要调整剂型(比如贴剂、凝胶)或剂量,不能一概而论。最重要的是“什么情况能补、什么情况绝对不能补”呢?最佳时机:通常建议在“更年期早期”(绝经10年内、年龄60岁以下)开始,此时身体对激素的反应更好,获益也更多,比如能更有效预防骨质疏松。但前提是经医生评估,没有“禁忌症”。什么情况不能补呢?

实际不能补的情况比较少:1.现患或有性激素依赖性肿瘤病史,比如已经患乳腺癌2.处于严重血栓疾病活动期,或有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病史6个月之内,3.有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需先排查子宫内膜病变(如内膜癌)以及妊娠等4.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建议改善肝肾功能后再补充,还要特别提醒:像常见的子宫肌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属于“慎用情况”,但需要医生详细评估“获益和风险”,可能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而不是直接拒绝。总结下来就是:激素治疗是“对症的治疗手段”,但必须先找妇科或更年期专科医生做全面检查(比如妇科B超、乳腺钼靶、肝肾功能、血栓风险评估),排除禁忌证后,再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用药后还要定期复查,这样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激素治疗带来的好处,千万别自己决定“吃或不吃”。

8.那么就诊时该挂什么科?需要提前准备哪些资料,让医生能更快判断病情?

答:建议优先挂“更年期专科门诊”,如果有的医院没有,挂妇科或妇科内分泌科也可以。就诊前可以准备这3样东西,能让就诊更顺畅:记录自己的症状:比如潮热每天几次、睡眠好不好、月经周期怎么变的,记清楚这些细节,医生能更快判断症状严重程度;带既往检查报告:比如之前做的妇科B超、骨密度检测、激素六项报告,如果没有,也可以跟医生说明,方便安排针对性检查;准备想问的问题:比如“我这种情况能不能吃激素药?”“保健品还能不能继续吃?”别等就诊结束了才想起没问。另外也跟大家说下,我们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更年期专科门诊,除了常规诊疗,还会给患者做个性化健康管理,比如制定饮食和运动方案,甚至有心理咨询服务,毕竟更年期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最近世界更年期关怀日前后,门诊还会有健康咨询活动,有需要的女性朋友可以关注医院公众号,或者直接来院咨询。

9.减少对更年期女性的误解和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遇到过很多觉得“更年期无所谓”而不愿求助的姐妹,该怎么转变心态呢?

答:临床中确实碰到过不少这样的姐妹,比如有位50岁的患者,潮热盗汗严重到没法参加朋友聚会,却宁愿躲在家里,说“怕别人看出自己‘不正常’”。其实首先要告诉大家:更年期不是“病”,更不是“丢人”的事,它就像青春期、孕期一样,是女性生命中自然的生理阶段,就像花会开也会结果,是正常的生命节奏,没什么好回避的。我通常会给她们两个小建议:第一,试着“正常化”自己的感受,找人倾诉,比如和身边同样处于更年期的姐妹聊聊,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类似困扰”,这种“同伴共鸣”能大大减少孤独感和羞耻感;第二,把“关注症状”换成“关注自己”,比如潮热时可以备好轻薄的外套,睡眠差就调整作息,把应对症状变成“关爱自己的小事”,而不是“对抗麻烦”。其实世界更年期关怀日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更年期女性需要的不是“隐藏自己”,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主动求助、科学调理,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

10.情绪波动是更年期的高频困扰,有些女性朋友会自责,家人也可能不理解。从心理干预和家庭支持两方面,应该怎么做?

答:先跟有情绪困扰的姐妹说:别自责,情绪波动不是“你脾气差”,而是激素变化影响了大脑里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就像感冒会咳嗽一样,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不用怪自己。心理调节上,有个简单的“3分钟冷静法”很管用——当感觉情绪要上来时,先离开当下的场景,比如去喝杯水、走到窗边看看,花3分钟深呼吸,心里默念“这是激素的影响,等会儿就好”,很多时候情绪会随着这3分钟平复下来;平时也可以写“情绪日记”,记录下哪天情绪好、哪天容易烦躁,慢慢会发现情绪波动的规律,找到应对的节奏。再说说家人的支持,这太重要了。很多家属会说“你怎么又生气了”,其实这句话反而会加重对方的情绪。更有用的做法是“少评判、多陪伴”:比如看到爱人潮热难受,递一杯温水;发现她情绪低落,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需要我陪你聊聊吗”,而不是追问“你到底在烦什么”。之前有个患者说,她先生开始陪她一起练太极后,她的情绪好了很多——有时候家人的一个小行动,比很多安慰的话都管用。简单说,女性自己要“接纳情绪”,家人要“看见情绪”,这样才能一起平稳度过这段时期。

【结束语】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每个女性都能知道:更年期不是“麻烦”,而是遇见“好的自己”的新开始——接纳身体的变化,用科学的方法调理,有困惑就找专业医生,身边的家人也多给一份理解和陪伴,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关怀。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毕典夫

责编:曹玉婷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