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灿烂的阳光透过九江市彭泽县马当镇杨柳村的竹叶,洒下斑驳光影。62岁的陈良曹俯身工作台前,布满老茧的手指正灵动地穿梭于细若发丝的竹篾之间。这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加入省“四个100”文化导师队伍,通过“群众点单、导师接单”模式传授技法,将其自创刀法、独创技艺带进非遗课堂。

十岁执篾 千里求艺
“10岁那年,我就跟着父亲学竹编了。”陈良曹回忆道,幼时家贫,小学没毕业就分担家计,早早拿起篾刀。随着时间流逝,陈良曹的编竹手艺越来越熟练,这份从童年开始的坚持,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技艺基础,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陈良曹了解到了竹编工艺这一手艺,普通的竹子竟能变成精美的画作,这个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他不远千里拜师学艺。学习过程中,他的目光总追着师父的手。看师父的手如何选竹、如何剖竹丝。“师父用指尖在慈竹上一摸便知韧性,师父剖竹丝将刀刃倾斜的角度、发力的轻重。”陈良曹默默记在心里。趁休息时,他偷偷捡起废弃的竹料,在角落模仿着练习起篾、编花。
起初,竹丝总是断裂,手指被篾刀划出道道血痕,他就用布条简单裹住,继续琢磨编法的疏密与节奏。凭借这份韧劲,指尖的竹丝渐渐听话,每一次穿插、打结都越来越熟练。当第一件成型的小竹编作品握在手里时,他真切感受到了竹编技艺的温度,也更坚定了把这门手艺学好的决心。

创新突破 匠心独运
陈良曹深知,掌握竹编技艺是根基,但要让作品真正动人,还需注入创意巧思,让每一根竹丝都焕发灵气。在他的工作台上,自制的排针、“T”字形竹制钩刀,这些就是陈良曹独创“描图速编织法”的关键工具。陈良曹小心翼翼地展示着编织过程,细如发丝的竹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这种创新技法大大提高了编织精度。
精美的竹编画虽引人赞叹,却鲜有人问津。陈良曹并未气馁,一边坚持编制村民需要的实用竹器维持生计,一边潜心打磨竹编艺术品。“竹编画的编制不仅要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还需要创新的巧思。竹子需要弄成竹丝,然后再进行编制,最简单的一幅作品也需要4天时间。”他指着一幅耗费2年心血、用去30多斤竹材完成的《中国百帝图》介绍道。2018年,这幅运用竹编创作的《中国百帝图》在深圳文博会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
凭着这份执着,陈良曹的竹编绝活逐渐声名远播,有客人慕名而来购买竹编画。“曾有人出50万元买我编制的《中国百帝图》,但我没卖,这是一门艺术,不是简单的生意。”陈良曹说。

陈良曹还喜欢在自己的竹编工艺品上标注“江西九江竹编”字样。他解释说:“九江竹编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不仅是标签,更是他对本土技艺的认同与推广。
坚守热爱 薪火相传
“每根竹篾都是会说话的。”陈良曹常说,“我想建工作室,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对他而言,竹编不只是一门谋生手艺,更是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火种。
在互联网时代,陈良曹顺应社会发展,积极开设抖音账号,发布自己竹编作品,通过网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作品发布平台后,得到网友们赞叹。
截至目前,陈良曹已经创作了200幅作品,最令他欣慰的是,除了自己的儿女,也有徒弟开始跟他学习竹编。今年,成为文化导师的陈良曹也变得更加忙碌,他受邀走进全县中、小学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教学现场,竹篾清香弥漫,孩子们围坐在陈良曹身旁。陈良曹一边示范,一边向孩子们传授着竹编口诀。孩子们的小手略显笨拙却无比认真,尝试着挑、压、穿、绕的传统技法。当充满童趣的小竹粽、小竹篮在手中初现雏形时,兴奋的笑容点亮了一张张小脸。
“竹编就像人生,要经得起打磨,才能成就精彩。”陈良曹大半生都与竹为伴,用坚守与热爱证明:传统技艺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蕴藏着面向未来的无限生机与希望。虽已年过花甲,陈良曹手中的刮刀却未曾停歇。
(彭琴 九江日报记者 程静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