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岁月丨九江“正气书局”的短暂春秋 ——缅怀叔父万鸣盛先生

10月18日 09时 阅读 31171

九江“正气书局”的短暂春秋——缅怀叔父万鸣盛先生

□ 万九如

  1946年,来自南昌的一些书业同仁,在九江成立“正气书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业不准私人经营,“正气书局”同仁,改行经营文具。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公私合营,“正气书局”就烟消云散。

  我的家乡,南昌县广福乡澧湖村。

  祖父万洁尘,前清秀才,废科举后曾在南昌致远中学,教授国文。后在乡下开私塾,做童馆先生,养家糊口。48岁时,一富人为母亲做冥寿,请祖父拟寿联。酒席上,客人盛赞秀才先生寿联做得好,纷纷来给先生敬酒,“酩酊一醉,竟尔游仙”。祖父壮年撇下尚未成年的子女,溘然长逝。

  祖父逝后,父亲、叔父遂辍学,外出学徒谋生。

  叔父万鸣盛,祖父幼子,师从南昌书业老板罗芸仙先生。3年出师后,罗先生赏识叔父才干,聘用叔父为其“大东书局”“扫叶山房”经理。

  我母亲为南昌冈上茶园村雷家贫苦农家长女,6岁抱到祖父家给父亲做童养媳。母亲和小叔从小长大,有姐弟之情。母亲常唠叨,叔叔聪明能干,18岁就当上了书店经理。

  叔父待人接物,礼贤下士,在南昌时,常和新余人,著名画家,落魄时的傅抱石一起饮酒。

  抗战时,逃难到吉安,开办“国风书局”,到泰和开办“维新书店”。回到南昌,恢复“大东书局”。

  叔父江西书业界翘楚,有人脉,有资源。抗战结束后,和一些同仁筹划向书业空白的九江发展。同仁中有浙江人钱信梅,经营旧书店的南昌人熊大英,还有叔父的师兄闵公庭等。

  此时,父亲从逃难地回到南昌乡下,在家失业了。家中四口人(母亲、哥哥、姐姐)生活没有着落。于是父亲到南昌城,去找胞弟万鸣盛谋事。

  叔父就介绍父亲和他的同仁一道来九江经营书业。

  刚从日寇铁蹄下解放出来的九江,书业空白,先摆地摊,卖后方出版的图书,生意不错,就租下了九江六角石名医郭寿臣和其长子郭伯涵所居前面的三层,作为店面、宿舍和仓库,以文天祥“正气歌”为名。成立“正气书局”。店名招牌是郭伯涵中医的手笔(其弟同文中学英语教师郭立松,书法也很好,立于学校内的同文中学校训,也是出于郭立松先生手笔)。当时“正气书局”用的信笺和信封上面的字都是叔父手迹。

  “正气书局”就这样开张了。货源由叔父从上海中华书局调来。股东有浙江人钱信梅(大股东,独占三股),任“正气书局”经理,叔父的师傅罗芝仙,叔父万鸣盛,在南昌开旧书店的熊大英,九江的闵象森,叔叔的师兄闵公庭等,共十三股。父亲是靠叔叔的面子,不懂书店业务,进来当账房先生,父亲也斥资入了一股,有了这一股,我的家庭出身就认定为工商业。

  图书不准私人经营后,正气书局就改行经营文具。店面搬到大中路,靠近西门口,离西园巷口仅三四个门头。改行后,股东依旧不变,店名怎么叫,不得而知。

  我是顽童时,常到店中去拿卖空了文具的盒子。

  叔父在南昌也改行经营文具,自己开作坊生产复写纸、墨水。公私合营后成立文具生产合作社,叔父作为资方人员在合作社内供职。

  叔父常出差,路过九江就下榻在我家。

  改行后,一些没有卖完的书籍,分给股东了,哥说,记得家中有《辞海》《辞源》《资治通鉴》等书籍,九江文联歌词作者姚辉云向哥借走一套线装《资治通鉴》。我上初中后,看到家里藏衣物的箱子中,有一套线装书,打开才知道是《资治通鉴》。

  1956年,公私合营后,店里的股东作为资方人员成为百货公司各文具商店员工,股东熊大英的胞弟熊大华,在店中打工,因没有股份,成为工人阶级,到百货公司管理部门任职。

  经理钱信梅,成了九江商界头面人物。以前,每年国庆节,到甘棠公园广场开庆祝会,钱信梅都要上主席台。上主席台检阅游行队伍的领导名单,钱信梅也名列其中。

  谨以此文缅怀叔父万鸣盛先生。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