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小学集团校“教研·培训·评价”闭环路径校本作业开发研究

9月30日 17时 阅读 29144

在教育集团化发展与“双减”政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校本作业作为连接教学与评价的关键载体,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集团化办学的育人成效与均衡发展水平。九江小学教育集团以《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遵循,构建“常规为基、培训为重、活动为径”的校本作业设计体系,通过多校区协同、全流程管控、专业化支撑的实践探索,实现作业从“碎片化”到“系统化”、“形式化”到“实效化”的转型。

教育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的价值逻辑

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辐射与特色发展。校本作业作为集团内各校区共享的核心教学资源,其设计工作承载着三重核心价值,构成集团化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的实践抓手

集团化办学往往面临各校区师资水平、生源结构、教学基础存在差异的现实困境,统一化的教辅资料难以适配不同校区的教学需求。校本作业设计以集团办学理念为统领,兼顾各校区教学实际,通过“统一框架+弹性调整”的模式,既保障集团教育质量的底线标准,又为校区特色发展预留空间。九江小学针对甘棠湖、八里湖、九龙山三校区的不同定位,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校区特色元素,如九龙山校区侧重技能训练类作业,甘棠湖校区强化探究创新类作业,实现“一校一特色”,与集团整体质量的有机统一。

image.png

image.png

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载体

“双减”政策对作业总量与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集团作为作业管理的责任主体,亟需建立科学的作业设计与管控机制。校本作业设计通过集团层面的顶层规划,可有效避免各校区、各年级作业数量失控、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九江小学通过组建跨校区命题小组、建立“初审—复审—试用”三审三校机制,将作业时长精准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通过AI赋能作业设计、分层作业设计等创新形式,实现“减量提质”的政策目标。

image.png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打破了单一校区的教研壁垒,构建起跨校区、跨学科的教研共同体。教师在参与作业命题、审核、优化的过程中,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研判学生学情,其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系统提升。九江小学将作业设计参与情况纳入教师教研积极性评估体系,赋予命题小组组长及核心成员相应考核加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热情,形成“作业设计—教学反思—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

image.png

教育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的实施框架

九江小学教育集团立足“校本为主、校区联动、专业引领”的教研体系,构建起多维度、全流程的校本作业设计实施框架,实现作业设计与集团教研、教师培训、特色发展的深度融合。

组织保障:跨校区协同的管理机制

集团化作业设计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架构与协同机制。九江小学建立“集团统筹—校区落实—学科支撑”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主体在作业设计中的职责定位。集团教科研处牵头制定作业设计总体方案,明确命题原则、质量标准与时间节点;各校区根据自身定位承担相应命题任务,如甘棠湖校区聚焦高年级综合性作业,八里湖校区侧重中年级衔接性作业;各学科教研组负责本学科作业的内容审核与质量把控,确保作业与教学进度、课程标准精准对接。

在人员配置上,集团组建跨校区命题小组,每个小组由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统筹组内分工、协调进度并汇总成果。同时设立初审与复审环节,初审教师由校区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本校区命题内容的初步审核;复审教师由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集团校名师担任,进行跨校区交叉审核,形成多层次质量把关体系。

支撑体系:多维融合的保障机制

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特色发展形成有机整体,构建起全方位支撑体系。在教师培训方面,集团将作业设计纳入新教师培训内容,通过新入职教师专业培训、一年级教师学生行为习惯培育培训、外派学习教师辐射分享及AI赋能教学全员培训等,将“命题技巧讲座”“优秀作业案例分析”纳入培训体系,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创新青蓝工程“德育协同”+“一人双师”师徒结对机制,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在教研支撑方面,集团将作业设计作为主题教研的重要内容,各学科围绕“新教材作业设计”“分层作业实施”等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2025年9—11月,语文教研组将开展“新教材解读与作业设计”专题教研3场,数学教研组将举办“AI赋能作业设计”沙龙2次,为作业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在特色发展方面,集团结合三校区不同定位,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校区特色元素,甘棠湖校区的“探究性作业”、八里湖校区的“合作性作业”、九龙山校区的“技能性作业”各具特色,既彰显校区优势,又丰富集团作业资源库。

教育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尽管九江小学在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面临部分校区协同深度不足、作业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结合实践探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优化,推动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高质量发展。

深化跨校区协同,构建一体化教研共同体

集团应进一步打破校区壁垒,建立更为紧密的协同机制。可推行“校区轮值负责制”,由各校区轮流牵头组织作业设计工作,促进优质经验的跨校区流动;搭建集团级作业设计数字化平台,整合各校区优秀作业案例、命题资源、评价工具等,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跨校区作业设计专项课题,组织各校区教师联合攻关,如针对“幼小衔接作业设计”“跨学科整合作业开发”等共性问题开展研究,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完善评价反馈,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作业评价与反馈是提升作业质量的关键环节。集团需构建“学生反馈—教师反思—专家指导”的三维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对作业难度、时长、形式的反馈意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作业质量反思会,分析作业设计与教学实效的契合度;邀请校外专家对作业质量进行专业评估,提出优化建议。同时,建立作业质量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期教学反馈、课标修订等情况,对作业内容进行周期性优化,确保作业始终保持高质量水平。

强化技术赋能,推动作业设计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为集团化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集团可进一步深化AI技术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借助智能命题系统生成个性化作业,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作业数据进行精准研判,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教学改进与作业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搭建线上作业交流与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分享作业设计经验,展示学生优秀作业成果,形成“设计—评价—展示—提升”的数字化闭环,提升集团作业设计的现代化水平。

image.png

教育集团化校本作业设计是集团化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专业引领,实现作业从“工具性”到“育人性”的价值回归。九江小学教育集团通过构建跨校区协同的组织机制、三维聚焦的内容体系、全周期的质量管控与多维融合的支撑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集团校特色的校本作业设计路径,为教育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九江小学 于艳燕)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许钦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