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论语)曾巩的来时路

9月26日 19时 阅读 31533

image.png

曾巩的来时路

■ 苏阅涵

曾巩的文字向来平实,不似东坡那般恣意汪洋,也没有山谷那般奇崛险怪。他的文章如一条安静流淌的河,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自有深意。我常想,这位北宋文人的精神故乡,究竟在何处?

幼时读《墨池记》,只知道是讲王羲之练字的一泓池水。年岁渐长,重读此文,才明白曾巩笔下墨池,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一汪清泉。“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寥寥数语,道尽了多少执着与坚守。墨池之水黑矣,而人之精神愈明。这般境界,非历经世路者不能道出。

曾巩科举之路颇为坎坷,39岁方中进士。在这条漫长的来路上,他走了太久。然而正是这漫长的跋涉,磨砺出了他文字中的那份沉稳与通透。他在《宜黄县学记》中写道:“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将学问与日常相融,这便是曾巩的智慧。来时路上的每一步,都成了滋养他文章的养分。

我曾在曾巩故居前驻足。那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两旁是老式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历经风雨而风骨犹存。想象着少年曾巩每日从此经过,或捧卷诵读,或凝神思索。这条路,他走了无数遍,从总角孩童走到鬓发渐白。路上的一石一木,想必都记得这个沉默而坚韧的身影。

曾巩的文章不尚空谈,字字落到实处。在《战国策目录序》中,他批评那些“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之人,主张为文须“明圣人之道”。这何尝不是他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总结?正因为走过弯路,见过歧路,才更加明白何为正道。

朋友曾与我讨论:若曾巩早年便一举成名,可还能写出那般沉潜深厚的文字?我想,答案或许是否定的。来时路上的坎坷与等待,恰恰成就了曾巩。就像他笔下的墨池,若不是经年累月地浸润笔墨,又怎能成为精神的象征?

很多人追求速成,恨不得一步登天。却不知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那条看似迂回曲折的道路中。曾巩在《道山亭记》中描写山川险阻,最后却归结到“其路在是,其志在是”。路虽险远,志之所向,一往无前。这种精神,于今尤为珍贵。

秋日的夜晚,我在灯下重读曾巩文集。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灯光温润,恰如他文字中的气象——不张扬,却自有光辉。那些文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温度。

书页翻动间,我的目光停留在《墨池记》的结尾处。文中写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曾巩作文也正是如此,他从不强加己见于文字,而是顺着圣贤之道的纹路,细细修补世道人心的裂痕。他的文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因为懂得尊重传统肌理,在继承中创新。

今人常问:路在何方?却忘了路从来都在脚下。曾巩的文字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正是因为他懂得:真正的道路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步踏实的前行中。他写《墨池记》,写的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那条来时路?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