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声里觅山河
——读《梁衡散文精选》
■ 童军华
当指尖划过《把栏杆拍遍》的扉页,梁衡笔下的辛弃疾仿佛从历史深处踏歌而来。他以金戈铁马般的文笔劈开时空迷雾,将散文推向了人文精神与历史哲思的交汇处。《梁衡散文精选》犹如一座青铜鼎彝,以沉郁顿挫的笔力铸造出当代散文的精神标高。这部作品集不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每个字符都在诉说着对文明血脉的深情守望。
“把栏杆拍遍”的辛弃疾,在历史的长廊里叩击着民族的精神门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显得愈发珍贵。这些文字如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以极具张力的美学形式承载着超越时空的精神重量。当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骨子里的风骨与温度。
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瞿秋白就义前的从容与深刻,被梁衡赋予了哲学的深度:“人虽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这种将生命境界与宇宙意识相贯通的书写,使文章超越了简单的人物传记框架,呈现出恢宏的历史纵深感。文字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成为思想碰撞的精神圣殿。梁衡还开创性地将历史人物置于全球文明坐标系中考量。当瞿秋白的思考穿越国界与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者的背影,更是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永恒命题。这种宏阔的视野让散文获得超越地域局限的精神高度。
梁衡作品中诸如“历史的惯性”“文明的褶皱”等隐喻,构建起独特的符号系统。他将历史人物的命运与民族精神相勾连,使散文成为解码文明基因的密钥。当李清照“至今思项羽”的慨叹在纸页间回响,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柔弱女子背负着整个时代的文化重量。在《乱世中的美神》中,李清照的命运不再局限于个人悲欢,而是成为两宋文运衰微的时代切片。他通过“寻寻觅觅”的文本细读,让读者看见一个乱世女子的精神突围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这种历史纵深感使散文获得超越个体生命的精神维度。
在描写苏轼黄州突围时,梁衡写道:“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是历经劫难后的精神涅槃。”这种刚柔并济的语言特质,使文字既具备思想穿透力,又保持文学应有的温度。
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的交织成为梁衡散文的独特视角。解读林则徐虎门销烟,他不仅讲述历史事件,更揭示文明碰撞中个体抉择的重量:“苟利国家生死以”誓言背后,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对现代冲击时的精神震颤。
他笔下的陶渊明不是简单的隐逸符号,而是现代人抵抗异化的精神图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觉醒,成为应对消费主义侵蚀的文化抗体。
《读韩愈》不仅展现古文运动的文学价值,更揭示文化创新的永恒命题。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呼喊穿越千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复兴的壮举,更是文明自我更新的永恒主题。
合上《梁衡散文精选》,耳畔仍回响着历史的钟声。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字雅集,而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精神会诊。每个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遇见自己的精神原乡。这正是梁衡散文的终极价值——在时光长河里打捞那些即将沉没的精神碎片,让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