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深化推进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校本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传统“一刀切”、题海战术式的作业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九江市第七中学提出以“聚焦教情、聚焦学情、聚焦反馈”为核心的校本作业设计理念,将作业从机械训练的“负担”转变为精准教学的“处方”,从而推动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该理念之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阐释如下:
校本作业设计的时代诉求与现实困境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巩固,是培养学生能力、反馈教学效果的关键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作业设计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与课堂教学目标脱节,沦为教辅资料的简单堆砌;二是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大水漫灌”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三是反馈功能弱化,批改终结于“√”与“×”,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深度诊断与精准干预。这些困境使得作业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二字强调基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因此,创新校本作业设计,必须打破传统窠臼,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精准的模型。九江市第七中学认为,“三聚焦”设计理念——即聚焦教情、聚焦学情、聚焦反馈,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清晰而有力的行动框架。
“三聚焦”理念的内涵与逻辑关联
“三聚焦”理念是一个环环相扣、动态循环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目标—诊断—干预”的教学闭环思想。
聚焦教情是前提与方向:它确保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目标同频共振。教情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业必须服务于本节课、本单元需要达成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作业设计的“锚点”,确保其不偏离教学航向。
聚焦学情是基础与尺度:它要求作业内容与难度必须契合学生的认知起点、最近发展区和个体差异。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作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准确把握之上,实现作业的“量身定制”,确保其针对性和适切性。
聚焦反馈是目标与升华:它强调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诊断与改进功能。反馈是教学的“矫正器”,通过对作业结果的科学分析,教师能精准识别共性难点与个性问题,进而实施差异化的辅导与干预,实现从“批改作业”到“研究学习”的转变,最终促进教学的动态优化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者之间,教情决定“做什么”,学情决定“怎么做”,反馈决定“如何改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从设计、实施到评估、优化的完整闭环。
“三聚焦”校本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第一聚焦:聚焦教情,确保作业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
1.目标分解与内容锚定: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首要任务是细化、分解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业设计应直接对应这些目标,尤其是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点。例如,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那么作业就应设计为分析文本中描写手法的题目。
2.分层设计体现梯度:围绕同一教学目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保障底线)和拓展性作业(面向学有余力者,鼓励探究与迁移)。这确保了所有学生都能在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获得符合自身能力的发展空间。
3.控制容量提升质量:摒弃重复、机械的练习,追求“少而精”。每一道题都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确保学生投入的时间都能有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巩固与深化。
(二)第二聚焦:聚焦学情,实现作业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1.学情前测与动态评估:通过预习单、课前小测、课堂提问等方式,持续评估学生的知识准备度和理解水平。作业设计应基于真实的学情数据,动态调整其难度、容量和形式。
2.搭建“脚手架”降低难度:对于复杂技能或疑难知识点,作业设计不应是简单的指令下达,而应设计成包含提示、范例、思维导图等辅助工具的“任务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作业菜单”尊重选择:在拓展性作业部分,可尝试提供多元化的“作业菜单”,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形式的任务(如书面报告、实践操作、艺术创作、数字产品等),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综合素养。
(三)第三聚焦:聚焦反馈,发挥作业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1.从“批改”到“诊断”:教师批改作业时,应建立《错题分析表》,记录典型错误、错误率并分析错误成因(是概念不清、审题失误还是思维定势?)。这变主观判断为客观诊断,为后续干预提供精准依据。
2.实施精准干预策略:
个性作业:针对个别学生的知识漏洞,提供“专属错题包”,要求订正并口述解题思路,或进行一对一辅导。
专题突破作业:当发现班级存在普遍性薄弱环节时,可暂停新课,设计并实施“小微专题”突破课及配套作业,集中火力攻克难点,打通学习堵点。
3.构建“评价—反馈—矫正”闭环:要求学生对作业反馈进行回应,如用不同颜色笔订正、撰写错误反思等。教师对订正情况进行二次批阅,确保每一个问题都得到闭环处理,让学习真正发生。
九江市第七中学“三聚焦”校本作业设计理念,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一次深刻革新。它将作业的地位从被动附属提升为主动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推动“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实现因材施教。
践行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学情的分析者和学习的设计师。虽然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无疑是走向高质量教育、落实“双减”精神的必由之路。
在工作中,学校应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三级学习平台资源,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并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推送,使“三聚焦”作业设计更加科学、高效,最终让作业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益于成长的“营养餐”。
(来源:九江七中 袁世明)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杨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