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系列科普:真假“多动症”

9月19日 10时 阅读 31570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传播,现在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时,不再如既往一样,仅是轻松一句话“孩子还小、长大就自然好、哪有不调皮的、男孩嘛...”,而是开始会客观想了解自家孩子是不是真的得了“多动症”?特别是近期开学季,家长也会重视普园普校老师建议带孩子到医院专科看诊的建议。    

首先要明确的是,老百姓口中的“多动症”的医学全称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本期科普就通过几个场景,帮家长认识真假“多动症”及家庭适用对策。




图片


场景一:做不同事情的专注度

6岁的乐乐平时坐不住,写作业时5分钟就跑去玩玩具,但每次拼乐高,能安安静静专注1小时以上,别人叫他都没反应。

7岁的天天不管做什么都坐不住,看动画片时也会频繁起身、换频道,拼积木不到10分钟就扔掉,哪怕是喜欢的游戏,也很难坚持完成。

图片


解析如下

乐乐的“不专注”是有选择性的——对不感兴趣的事(如写作业)容易分心,但对喜欢的事能高度投入,说明专注力存在兴趣或习惯培养问题。


天天无论对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的事,都难以保持专注,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比同龄孩子短。


场景二:在不同场合的表现

5岁的朵朵在幼儿园里跑来跑去,上课爱插话,但去亲戚家做客、看电影时,能听从家长提醒,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会打扰别人。


8岁的壮壮在任何场合都难以安静,在图书馆里会大声说话、跑来跑去,被老师批评后没过几分钟又开始打闹,完全不顾场合规则。

图片

解析如下

正常孩子的“好动”会受环境约束,如在宽松的场合(如家里、游乐场)活泼,在需要遵守规则的场合(如电影院、课堂)能控制自己,说明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多动症”孩子的冲动和多动是“不分场合”的,缺乏对行为的控制力,即使知道规则,也很难做到自我约束,容易影响他人。


场景三: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9岁的琪琪写作业有点拖拉,偶尔走神,但成绩中等,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老师也没反映过她扰乱课堂,平时能自己整理书包、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10岁的小杰因为上课总插嘴、离开座位,经常被老师批评,和同学玩时也容易因为冲动吵架;写作业要家长全程盯着,否则根本完不成,成绩一直落后。

图片


解析如下

如果孩子的“好动”“分心”没有影响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能力,可能只是性格活泼或暂时的习惯问题。真正的“多动症”或者”中到重度ADHD儿童会对孩子的学习、社交、生活自理等多个方面造成明显困扰,而且这些问题会持续存在(通常6个月以上),不是偶尔出现。


总结:区分的核心要点




1.专注力是否有选择性:假“多动症”或者轻度ADHD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能专注,而真正“多动症”或中到重度ADHD儿童则普遍难以专注;


2. 行为是否受环境约束:假“多动症”能在特定场合控制自己,真“多动症”或中到重度ADHD儿童则不分场合地冲动、多动;


3. 是否影响正常生活:假“多动症”不会明显影响学习、社交,真“多动症”或中到重度ADHD儿童则会造成持续的困扰。

图片


温馨提醒:以上给家长的判断方法不能替代专业人员的诊断,一般专业医生会通过全面的智力、行为等综合评估结合观察、量表、家长/老师反馈等做出诊断,避免误判或忽视潜在健康问题哦!


图片

提供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对策

图片

01

提升对“不感兴趣的事”的专注力

1.用“兴趣搭桥”:比如孩子喜欢动画片,写作业前可以说“先认真写完2道题,就给你看5分钟动画片段”,用喜欢的事作为“专注奖励”,逐渐延长对学习的专注时间。


2.拆分任务,降低难度:如果孩子写作业坐不住,把作业拆成“小目标”,比如“先写10分钟语文,休息5分钟吃点水果,再写10分钟数学”,用“小步骤+休息”减少抵触。


02

培养场合规则意识

1.提前“预告”规则:带孩子去图书馆、电影院前,提前说清楚“这里需要安静,说话要小声,不能乱跑,做到了结束后可以去公园玩10分钟”,让孩子知道“不同场合有不同要求”。


2.用“正向提醒”代替批评:孩子在课堂或公共场合快失控时,家长/老师可以轻声说“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坐好哦,我们也试试,坚持5分钟好吗?”,用具体的引导代替“别吵了”“坐下”等命令。


03

改善生活与学习中的“小困扰”

1.用“可视化工具”帮孩子规划:比如贴一张“每日任务表”,用贴纸标记“整理书包”“写作业”“练琴”等,完成一项贴一个,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进度,减少拖延。


2.减少环境干扰:写作业时把书桌上的玩具、零食收走,房间里不看电视、不玩手机,用“简洁环境”帮孩子减少分心。

HAPPY

图片

温馨提示

图片

面对真正的“多动症”或中到重度ADHD儿童,以上方式可能远远不够,家长可能要做的更多:


1.家庭耐心陪伴+规律生活:多动症孩子需要更稳定的生活节奏,比如固定睡觉、吃饭、写作业的时间;家长平时多肯定孩子的小进步,比如“今天上课比昨天多坐了2分钟,真棒”,避免频繁批评,减少孩子的挫败感。


2.和学校同步配合:主动和老师沟通,比如请老师上课时多提问孩子,用“互动”帮他集中注意力;课后请老师反馈孩子的表现,家校配合调整引导方式。


3.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专科医生可能会通过行为注意力学习能力训练、心理情绪辅导、运动及社交训练、营养素补充、中医会诊体质调理,必要时结合药物(需严格遵医嘱)帮助孩子改善。


      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养育的技巧和耐心及科学的具体方法永远比焦虑或者侥幸等待更有用。在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等发育行为障碍或疾病的诊疗中,医患依从性的相互性、与专科医生的持续沟通调整,以及医校家三方合作,是实现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

真假“多动”要分清,顺口溜里找窍门

 

专注分场合,兴趣是试金石,

真的啥都坐不住,假的只对不爱持;

 

评估要全面,智力社交加日常,

脑区待成熟,别急着把标签扬;

 

真动找专业,耐心陪伴加训练,

假动靠引导,习惯培养慢慢来。


科学判断不盲从,孩子成长更轻松!


(来源:九江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吕亦凡

责编:曹玉婷

审核:杨春霞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