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竹,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任兴中学校五(5)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曾荣获瑞昌市优秀班主任、校优秀教师等荣誉。她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曾荣获区级作业设计与讲评说课比赛二等奖,区级心理健康之家庭教育知识宣讲比赛三等奖,撰写论文多次获得市级奖项。她的教育格言:与学生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用专业与关爱助力学生成长。
在她的班上,有个叫小逸的同学,开学初总是迟到,作业也经常拖拉,家长满是无奈:“老师,我每天吼他起床,催他写作业,可他就是不听,还越来越叛逆。”张老师想起之前做的家庭问卷调查,68%的家长都反映孩子“做事拖拉、不听话”,小逸家的情况正是典型。和小逸妈妈深入沟通后,张老师发现,家长每天和小逸的有效沟通不足20分钟,开口就是“必须早起”“不准拖延”,长期的否定让小逸对妈妈的话越来越抵触。针对这种情况,张老师给小逸妈妈分享了“多巴胺教育”的方法,建议她用游戏化激励代替指责。第二天,小逸妈妈就准备了哪吒贴纸,和小逸约定“准时起床、完成作业就能得贴纸,集满五枚周末实现一个小愿望”。没想到,这招真的奏效了!一周后,小逸不仅没再迟到,作业也主动了不少。在班会课上,小逸还开心地跟同学们分享:“现在我每天都想早点起床,因为妈妈说我攒够贴纸,就带我去公园放风筝!”
还有个叫芮芮的女生,有次和同学闹矛盾后,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当张老师找她聊天时,她委屈地说:“爸爸知道后,根本不听我解释,我再也不想跟他说话了。”了解情况后,张老师特意邀请芮芮爸爸来学校,跟他聊了“树洞模式”的沟通技巧,建议他先倾听孩子的感受,再解决问题。芮芮爸爸试着改变,有次芮芮的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他没有批评,而是说:“爸爸知道你这次努力了,要不要跟我说说,哪里不明白呀?”芮芮第一次主动跟爸爸聊起学习上的困难。之后,芮芮爸爸跟老师沟通:“原来不是孩子叛逆,是我之前从来没好好听她说话。”
看着孩子们因为亲子沟通的改善而变得开朗、积极,张老师越发觉得,教育不仅是教孩子知识,更是与家庭一同搭建爱的桥梁。现在,她会定期在班级群分享《亲子沟通话术百宝箱》,组织“成长型父母”交流会,让家长们互相借鉴经验。在班会课上,她也会和孩子们分享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多一份交流,才能多一份理解。
此后,总有家长跟她说:“老师,现在我家孩子愿意跟我分享学校的事了,家里再也不是天天吵架了。”听到这些话,张老师心里满是温暖。家庭是一场互相的馈赠,作为班主任,张老师尽心当好“沟通之桥”的搭建者,用爱与智慧,陪孩子和家长们一起成长,见证每个家庭书写属于他们的温暖故事。
(来源:兴中学校)
编辑:毕典夫
责编:刘瑶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