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家丨周林:万众一心得胜利

9月1日 10时 阅读 30080

  

“虽然27年过去了,但那段岁月我从未忘记,那一幕幕抗洪抢险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时光如江流奔涌,往事如钩沉浮现,谈起1998年的夏天,时任武警九江支队支队长的周林声音沉静却难掩波澜。

  1998年的夏天,暴雨持续倾泻,长江水位疯狂上涨,那年的6月26日,一个险情传来——德安县乌石门水库垮塌,县城被淹,疏散受灾群众、转移粮库的粮食迫在眉睫,周林率领千余名官兵星夜驰援,打响了抗洪抢险的第一仗。

  “我们在德安县抢险时,受灾区如一片汪洋。我们支队的战士乘着冲锋舟去转移群众时,行至一个涵洞附近,湍急的水流将冲锋舟卷着走。”周林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救援中,有7名战士连人带船被激流冲向涵洞,生死一线,好在他们穿着救生衣,及时跳水游离了危险区。“当时水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人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但职责让我们必须顶上去。”说到此处,他微微停顿,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那次险情发生时,我们的战士没有一个说害怕,没有一个胆怯退缩,在接下来的救援过程中,他们一个个依然是冲锋在前。”

  说起抹不去的记忆,周林告诉记者,在江洲决口的抢险中,他带领7条冲锋舟在漆黑一片的江面上展开救援。虽然上级领导担心官兵安全,要求天亮再行动,但听着群众的呼救声,周林和战友们都按捺不住。在探明水路后,7条冲锋舟全部开进灾区,一船一船地解救群众。然而在一趟救援过程中,一条冲锋舟因群众慌乱中抓住树枝导致重心倾斜而翻覆,落水群众中有一人不幸遇难。“虽然我后来参加过很多表彰大会,但我心里一直很沉重,毕竟当时那名群众是上了我们部队的船的,在人民群众眼里,那就是‘生命之舟’啊!”周林的话语中充满了遗憾和痛心。

  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过程中,除了支队的战士,周林还有一位特殊的战友,那就是他的儿子周晓渊。“那年,晓渊是浙江大学的大二学生,学校一放假他就急匆匆赶回了九江。当我在抗洪抢险的队伍中看到他时,既意外也不意外。”周林说:“1995年,还是高二学生的晓渊就跟着我上过堤坝,参加过抗洪,所以他再上抗洪一线也算‘熟人’了。”由于周晓渊是单传,他的爷爷、奶奶、妈妈对他的举动既赞同又担心,但他们都没有阻拦。让周林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在抗洪一线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成长。“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勇无畏,什么是为保卫人民群众和家园,把生死置之度外。”1998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又见“抗洪父子兵”》为题报道了周林、周晓渊父子俩的抗洪事迹,当年,周晓渊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抗洪抢险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长江的怒吼能撕裂防堤,却撕不破军民同心铸就的钢铁长城。“那时候,决口处道路被淹,很多餐厅做好盒饭,用驳船一船一船往决口处送,不计成本。当得知石料短缺时,一些群众把自家建房的基石都贡献出来。虽然他们也需要自救,却不顾一切地支援我们,直到抗洪胜利。”周林说,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正是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持续奋战,携手践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最终战胜了所有困难。

  27年过去了,洪水的咆哮早已远去,但抗洪精神依然激荡在九江的每寸土地。“站在九江八里湖新区的高楼上俯瞰,看到的是湖光潋滟、城市繁华,而2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之地。”看着如今九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周林感慨道:“现在的九江发展得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美,这离不开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这就是抗洪精神的最好传承。”

编导:刘新乐 陈姗 九江日报记者 陈芳/文 程鹏/摄 陈伟达/视频制作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