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家丨陶正明:惊涛处战洪魔 红土地续深情

9月1日 08时 阅读 31624

“九江是我战斗过的地方,这片红土地,给予了我无限能量。”8月29日,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的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原一军一师九八九江抗洪部队指挥员陶正明。时光荏苒,年过七旬的陶正明真情回顾了九八抗洪的难忘时刻,将军眼中映照的,不仅是当年洪魔肆虐的危急,更有今日九江大地的蓬勃生机与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赶赴九江  趸船建起指挥所

  1998年,九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江水通过塌陷的决口涌入城区,情况十分危急。接到命令后,时任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的陶正明随部队赶赴九江,参加抗洪抢险的战斗。

  “很多房屋、农田都被淹,一片汪洋,到处是肆虐的洪水。”到达九江后,眼前的景象让陶正明所在的部队顾不上休整,立即分头乘坐冲锋舟赶赴六个团和师直属队的任务区段,一直忙到晚上九时许才匆匆吃饭,当晚就在大堤上搭帐篷休息。闷热的天气,危急的形势,这一夜谁也没合眼。

  “师指挥所设在哪里?要离部队近,能容纳十几个人。”陶正明告诉记者,因考虑不给地方添麻烦,他们婉拒了安排。“天一亮,师长就带着我们找地方,最终定下了一艘因洪水袭击停用的趸船。”陶正明说,他们当即布置作战室,挂上了印着“部队指挥部”的红布和九江抗洪军用地图;趸船一头空地上摆放两张演习指挥桌,上面放一部电话、一部电台、若干对讲机,就是作战值班室。40多天里,这里召开了多个重要会议,商议部署了大量工作。

  趸船钢板一边并排铺着五张单人草席,这就是五个师领导的床铺。钢板经太阳烘烤,热浪阵阵,电话声、汽笛声、蚊虫声伴随了他们的多个夏夜。

全力奔赴  军民共筑“生命之堤”

  “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为了夺取胜利,我们时刻准备好付出生命;面对自然界的灾害,也是如此!”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曾参加过边境作战和多次抗洪的陶正明在九江开启了又一次奔赴。他来不及去想是否危险,顾不上挂念家人,只想以最快速度消除险情,夺取抗洪抢险救灾胜利。

  官兵们昼夜奋战,装运沙袋、封堵管涌,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进江水中与洪魔搏斗;九江百姓自发走上大堤,给最可爱的人送去绿豆汤、银耳汤,拭去汗水……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队抗灾情,人民也是靠山!抗洪抢险的胜利,离不开九江人民的支持和付出。”陶正明铿锵有力地说,1998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九江人民与解放军、武警官兵共同组成了团结大堤,建起了生命之堤,创造了又一个抗洪抢险奇迹。

精神延续  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陶正明说,到江西工作后,他深入九江各地,特别是近年来,每次来都看到了新变化,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幸福,他感到十分欣慰。

  九八抗洪胜利了,陶正明与九江的故事还在续写。取得抗洪胜利后,一师官兵自发捐款筹款在九江建了希望学校,并以闻名全军的一师部队“硬骨头六连”命名,蕴含了深厚情谊。27年来,流淌着“硬骨头六连”血脉的这所军地共建特色学校,受到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陶正明多次来到学校,为全体师生捐赠了《我和我的战友》等书籍,他动情地说:“我到学校就是回家,伟大抗洪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希望孩子们认真读书,茁壮成长。”

  当前,九江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陶正明给予了美好期许:希望九江大力弘扬抗洪精神,汇聚起强大力量,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导:刘新乐 陈姗 九江日报记者朱曦薇 见习记者刘思茹 记者顾伟东/摄 掌中九江记者 李君儒/视频)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熊焕唐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