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乡村图景的时代跋涉者

8月30日 19时 阅读 31981

image.png

乡村图景的时代跋涉者

■ 付鹤鸣

作为一名游子,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我美好的记忆,让人终生难忘。邹贤中的《乡村图景》就是这样。在这部作品中,邹贤中以“乡村图景”为密钥,用细腻的笔触解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幅幅鲜活的乡村图景跃然纸上,如一颗颗遗落的珍珠,成为穿透时代迷雾的多棱镜,折射出湘南农村的复杂肌理,这是一座农耕文明的精神富矿。

在邹贤中的笔下,乡村既是“草木物华的温柔乡”,也是“生存博弈的角斗场”。他写《遍地金黄》中的油菜花田,“金黄从山脚漫向天际,蜜蜂与蝴蝶的翅膀沾满花粉,仿佛连风都成了甜腻的琥珀色”。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对自然之美的捕捉,并非偶遇和单纯的浪漫化想象,而是根植于其内心对土地本质的敏锐洞察。在《稻于此间》这篇小文中,他凝视稻田时,“稻穗低垂的姿态像极了弯腰劳作的父亲,每一粒稻谷都是汗水凝结的舍利”。这种“物我合一”的天人视角,让草木成为人性的隐喻,也让农耕文明的厚重感在诗意中显影,这是文学与诗意的交融。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邹贤中,并未被粗犷的方言裹挟,而是铸就了一种不可言说的精神本能。他在《哨音刺破云层》中,溃堤的鱼塘裹挟着“千堆雪、万斛珠”的洪流,瞬间吞噬良田,伯父“摸出他那锃亮的哨子,吹响了村庄的集结号,村民们集结修坝,钢钎与石壁的撞击声、炸药的轰鸣声、泥浆的吞咽声,共同构成一曲人与天灾抗争的悲壮交响”。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抗,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共鸣,也是乡土文化生存的原始命题。可以说,在乡村发展与疼痛之间,一个个邹贤中,既是自然的朝圣者,也是农耕命运的挑战者。

“贫穷”是过去农村的代名词,也是贯穿于《乡村图景》中的隐性线索。作者以一个湘南贫穷少年的视角,将苦难转化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一个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母亲,“针脚细密如星斗,将破洞织成补丁,也将苦涩织成希望”;火塘边熬煮野菜的父亲,“把苦涩的根茎嚼碎咽下,却把嫩叶留给儿女,仿佛吞咽的是命运,馈赠的是慈悲”。在《剃头旧事》中,剃头师傅用一把豁口剪刀为村民理发,“碎发落进霜白的衣领,像时光的碎屑堆积成山”。在这部散文集的开篇里,邹贤中以“剃头刀”为符号,用细腻的笔触,游刃于乡场集市,塑造了一个乡村剃头匠的感人形象,隐喻了乡村社会特有的互助传统——在资源稀缺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窠臼或者丰饶。这些细节超越了乡村物资匮乏的表层叙事,解码了村庄和田野中的每一个图景,直抵乡土伦理的核心——在那个年代,亲情是抵御荒芜的精神堡垒,也是邹贤中走出湘南的成功密钥。

作为农民的儿子,邹贤中对农耕文明的书写,有着与众不同的手法。“犁铧翻开泥土的瞬间,沉睡的蚯蚓与种子一同苏醒,大地裂开的纹路像极了母亲掌心的沟壑”;“烈日将稻谷晒成黄金,也将脊背烙成古铜色,农人弯腰的弧度与镰刀的锋芒构成几何学的苦难美学”。书中对草药、鸡群、花事等元素的描写,揭示了农耕文明与自然智慧的深度勾连。老中医用艾草驱寒、以车前草解毒的场景,不仅是民间疗愈的实录,更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象化表达;而“鸡群散布在大地之上”的意象,既暗喻着乡村秩序的松散与包容,也指向人性中的阴暗面。这种辩证的视角,让这部《乡村图景》摆脱了田园牧歌的单一色调,呈现出斑驳的真实质感。

在方言里长大的邹贤中,在走出山旮旯后,用这些文字将农活升华为一种文化仪式,在“汗水的咸涩中提炼出土地的哲学”,让读者“如抓一把黄土在手,攥着攥着,手心里就会沁出汗来”,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动!

“用文字缝补梦想”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初心和使命。邹贤中经历的苦难,让读者看完他写的这部书后,就有心领神会的感悟。这名生于1990年的湘南青年,扎根农村16年。他很早就外出打工谋生活。在经历了“泥土般的叙事根基”后,他参军后退伍,然后辗转于深圳讨生活。尽管那时很艰难,但在“工友沉迷游戏时,他蜷缩于床铺一角,以膝盖为桌,书写乡愁”。这种精神虽是“苦涩的温暖”,却似夜空中一道明亮又“倔强的星光”。

邹贤中的坚持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就印证了这种坚持的价值。年纪轻轻的他,加入了中国作协,进入鲁迅文学院和毛泽东文学院深造,还获得了吴伯箫散文奖、广州青年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多种荣誉,作品被刊登于《人民文学》,并被《散文选刊》多次转载。正如评论家肖力群先生所言,“贤中穿行于茫茫人海,他深知生命如渺小的灰尘,被风吹向未知的角落,却坚持着在阳光下发亮”。可以说,邹贤中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钻破了现实的冻土,在文学的原野上蔓延出葳蕤的绿意,破译了“乡土的诗意与疼痛”的密码,成为“创造纸上风景的跋涉者”。

邹贤中这部散文集的价值是独特的,主要在于它“既非乌托邦式的怀旧,亦非其猎奇式的苦难展演”。他将乡村解构成了多重意象的拼图,即火塘的暖光与煤油灯的昏黄交织,霜华的凛冽与春耕的炽热对峙,剃头刀的寒芒与草木的深度契合……这些碎片在记忆的暗房中显影,最终拼合成一代湘南人的精神图谱。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席卷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时,这部作品如同一枚时间的金色琥珀,封存了那些即将消逝的乡村密码,让我们明白了:故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灵魂的必经之地——当我们身处城市,与水泥森林对峙时,仿佛总能听到“牛铃声声”“稻田低语”“火塘哔剥”的声响,那是“纸上的乡愁与重构的故乡”,是精神的营养钵,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是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