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酿造之旅:在北化工体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8月29日 18时 阅读 31531

7月的北京化工大学工训楼116教室,飘散出阵阵麦芽香气。这里不是课堂,而是一个微型的“啤酒工坊”——生工专业的同学们正在指导老师许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啤酒生产劳动实践。

北京化工大学啤酒生产系统

糖化系统

过滤系统

从称量麦芽、糖化过滤,到煮沸加花、旋沉冷却,再到酵母接种与发酵控制,同学们完整参与了一支啤酒“从麦芽到酒液”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更是一堂融合微生物学、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的沉浸式实践课。

煮沸系统

旋沉系统

“原料配比非常关键。”许老师一边记录糖度变化一边介绍,“我们用了50公斤澳洲基础麦芽,20公斤焦香麦芽和5公斤巧克力麦芽,它们分别承担提供糖分、香气和颜色的功能。”

劳动中最考验耐心的是糖化阶段。我们每隔15分钟就要测量一次糖度,观察酶解反应的进程。温度控制必须精准,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麦汁品质。而在煮沸环节,还要时刻注意防止爆沸,并及时分两次投入东肯特郡金牌啤酒花和SAAZ精选啤酒花,赋予啤酒苦味与香气。

 

粉碎机器使用实况图

“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个环节都藏着学问。”我不禁感慨道,“比如巧克力麦芽容易导致泡沫过多,旋沉时要比平常静置更久;发酵罐的压力必须控制在0.8—1.2 bar,否则会影响酵母活性。”

 

糖化过程

 

早期啤酒样品

七天的时间里,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分组轮班,监测发酵罐的压力、糖度和酵母密度变化,用显微镜计数酵母活性,用专业仪器跟踪发酵进程。尽管无法做到完全无菌操作,但通过高温煮沸、大量接种和低温控制,依然成功抑制了杂菌污染。

劳动的最后一天,当金黄色的酒液在罐中轻轻荡漾,散发出成熟啤酒的香气时,大家都忍不住欢呼起来。“我们真正体会到,一杯好啤酒的背后,是温度、时间、微生物和人工的精细协作。”

这场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劳动实践,不仅让我们理解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历程,更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一次劳动,更是一次成长——在汗水与麦香中,他们酿造的不仅是啤酒,更是对专业的热爱与敬畏。

(北京化工大学 王子徐)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