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
8月18日下午,浔阳区白水湖街道花果园社区活动室早已座无虚席。85岁的马云明老人端坐在钢琴前,手指轻抚琴键,《鼓浪屿之波》的旋律缓缓流淌。身后,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学员挺直腰背,跟随节奏放声歌唱,指挥席上,濂溪区老年大学声乐教师董福顺正用他标志性的“甩手操”带动着全场的气息与情感。这堂原定90分钟的声乐课,又一次“拖堂”了半小时——没人舍得离开。
一节“舍不得下课”的声乐课
“大家把‘波’字的尾音再拖半拍试试!”“拖半拍!想象最后一颗葡萄,舍不得摘!”董福顺话音落,歌声齐刷刷拉长半拍,笑声瞬间炸开。为了让社区零基础的叔叔阿姨听得懂、学得快,董福顺将自创的“四菜一汤”乐理教学法搬进社区课堂。
讲完理论,董福顺打开电钢琴伴奏,带大家一起做“甩手操”“呼吸操”。老人们边唱边伸展,动作齐整,笑声此起彼伏。明快的节奏、欢快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参与者,教室里笑声与歌声交织,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72岁的陈继兰特意提前半小时到场,只为抢到第一排位置:“我上了4年声乐班,董老师这一节,比那四年加起来都过瘾。”“希望董老师常来,我们天天盼着呢!”钢琴旁,85岁的马云明老人眼中满是期待。
90分钟一晃而过,但无人起身。“董老师,再唱一遍吧!”“好,那最后一遍,我们清唱。”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被学员“拖堂”到两个小时。于是,没有伴奏的《鼓浪屿之波》在活动室里再次回荡。
一条短信串起的“微光计划”
这场特殊的“音乐巡演”,源于一条短信。今年年初,董福顺偶然收到一位社区阿姨的留言:“董老师,能来我们社区教唱歌吗?”不久后,濂溪区十里街道新路岭社区心愿墙上又出现相似诉求:“希望董老师到社区给我们上一节声乐课。”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该出发了,主动走到叔叔阿姨们身边。”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让他启动了一直埋藏在心里的“微光进社区”计划。此后,他给自己定了“铁规矩”:每周至少进一个社区或养老院,他自己背着电钢琴、音响设备,从课堂布置到教学全程义务服务、零报酬。从四月份起,他已走进了20多个社区,记录下了无数老人“开口唱歌”的幸福瞬间。
“有的社区老人40年没开口唱歌,他们说‘这节课是最快乐的时光’。”董福顺翻开手机里的视频,画面中老人们闭眼歌唱的模样,眼角眉梢都漾着笑意,“看到他们开心,比什么都值。”
在养老院,102岁的奶奶跟着节奏拍手,80多岁的爷爷主动独唱;在社区,反诈宣传成了“课后作业”,董福顺教老人背防骗口诀,再以歌声收尾。“每个社区需求不同,养老院更侧重陪伴,社区则要兼顾学习与社交。”他细心记录下每个课堂的特点,精准匹配老人的需求。
一场永不停步的“青春接力”
“董老师教得真好!跟着伴奏练声,唱歌不费劲了,声音也好听了。大家都希望时间能够过得慢一些,让我们能在这愉悦的氛围中多享受一会。”社区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花果园社区书记雷云峰看在眼里:“我们需要更多像董老师这样的年轻人,为社区老人带来欢乐。”
这一路上,一些年轻人主动加入董福顺的“微光”计划。90后视频师朱葛成了董福顺的“跟班”:手持三脚架、腰挂充电宝,一天跑下来“腿抖成筛子”,却甘之如饴,用镜头记录下每一堂课的感动。“一天跑下来腰酸背痛,可只要看到爷爷奶奶的笑,就觉得值。”朱葛说,年轻人与白发族的“音乐组合”,让社区课堂焕发着别样的生机,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感动。
“微光进社区,传唱正能量。”这是董福顺自己想的口号,也是他与老人们的约定。“每周一个社区,慢慢走下去。只要老人们还在等我,我就一直在路上。”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是微光,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一起为老人们做更有意义的事。“让歌声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让快乐在老人们心里传唱下去。”
夕阳透过活动室的窗户,为合唱的身影镀上金边。当《鼓浪屿之波》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与欢笑声久久不散——这堂“不下课的声乐课”,正以最温柔的方式,刚刚开始。
(九江日报记者 金璐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