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午后,骄阳似火,地面温度突破40℃。在浔阳区新瑞通汽车服务中心翰林国际店内,热浪裹挟着机油与橡胶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一旁的工具架上整齐码放着各类维修工具与保养溶液。汽车维修技师曹俊冉正戴着手套,俯身于一台升起车辆的底盘下,他借着照明灯光仔细检查着每一处可能存在的隐患,灼热的金属部件近在咫尺,汗水不断从他的额头渗出。
“从2003年入行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41岁的曹俊冉告诉记者,高考落榜后他选择学门技术,自此与汽车维修结缘。
“那时候车虽然不多,可是活很累。”曹俊冉清晰记得那时夏日作业的煎熬。“夏天对我们来说,太难受了。在高温环境下一站就是一天,腿酸得不行,一开始不适应,后来慢慢才习惯。”这份高温下的磨砺,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从学徒到师父,20多年间,曹俊冉积累下精湛技艺。在闷热的车间里,曹俊冉熟练地打开汽车前盖,他的工作从检查机油开始。“主要看公里数,再观察机油的颜色和液位。”随后,他开始检查发动机等各个部位的功能。“越是高温天,车辆越容易出问题。你看这发动机舱,温度能达到五十多摄氏度,手伸进去跟烤火似的,但活儿不能停,车主还等着用车呢。”说完,他将举升机分别定位到汽车四个轮胎,按下按钮将车缓缓升起,俯身钻进车底,在狭窄闷热的空间里检查底盘零件,并将检测软管接入轮胎检查气压与状态。车底空间狭窄,热气裹挟着机油味、橡胶味扑面而来,不过几分钟,他的后背就被汗水浸透。“夏天车子本身温度就高,维修时车底的热气全往身上扑,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事。最难受的是维修发动机时,得趴在上面,热气直接往身上冲。”擦了擦脸上的汗,喝了一口水,曹俊冉接着工作。
曹俊冉坦言,这份与高温部件紧密接触的工作暗藏风险,“有时候手不小心会碰到发动机或者排气管,就容易被烫伤。干修车这行的基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傍晚时分,夕阳将车间的影子拉得很长,曹俊冉终于送走了最后一位车主。他脱下工装,猛灌了一口水。“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虽然疲惫写在眼底,但那份对工作的认真与担当,早已超越了高温带来的辛苦。
这些高温下的修车人,用满是油污的双手拧紧安全的螺丝,用浸透汗水的工装丈量责任的重量。他们或许平凡,却在热浪里撑起了无数人的出行平安,让每一次顺畅启程都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九江日报记者 张倩 实习生 周湘晗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