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九江丨庐山昔日餐桌上的野菜(二)

8月29日 19时 长江周刊 阅读 30117

庐山昔日餐桌上的野菜(二)

■ 邵友光


栗橡子

秋天的时候,母亲会带我们上山摘果子。庐山上有毛栗和尖栗,还有红彤彤的山楂,我们管红彤彤的山楂称为“猴子”。我们爬上山楂树摘下皮薄肉多的山楂,酸甜可口。

20世纪60年代初,庐山管理局曾号召全山干部职工到大天池、牧马场等地采栗橡子,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把栗橡子当粮食是无奈之举,当时山上的毛栗、尖栗都被摘没了,只剩下漫山遍野的栗橡子。栗橡子有点像尖栗,但比尖栗小,底部有层壳。它味道苦涩,生吃难以入口,当粮食吃需要精加工。

母亲带我们采回栗橡子后,先把它装在布袋中吊起来晾干,之后又放在水中浸泡,浸出如酱油色的水后倒掉,再反复浸泡,直至水清。然后,母亲将栗橡子破壳,磨碎洗粉,把粉沥干后再晾晒干,装在小缸子里存储起来。母亲常把栗橡子粉做成豆腐状。每次,她会将栗橡子粉先漂在清水中,吃时把它放在锅里用油煎一煎,再加入盐和佐料。虽然有股怪怪的味道,却也还可以吃。橡子粉有清热消炎的作用。母亲眼角红红的时候,便弄几勺栗橡子粉,加点水和糖,睡前口服,第二天眼睛就不红了。我也用这个方子治牙痛,果然第二天就好了,十分神奇。

毛菜

1960年时,我们家粮食不够吃,母亲经常带我们上山采毛菜。毛菜有点像一种叫上海青的白菜,只是叶子上有很多绒毛,是牯岭常见的一种野菜。毛菜可以炒,也可以煮,口感也非常好。庐山人常把毛菜、土豆丝和饭一起煮,叫作“汤饭”,味道十分鲜美。不过,那时天天吃,餐餐吃,吃到最后感觉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却又说不清楚是什么味儿。即使过了许多年,我只要走到毛菜附近,就能闻到它的味道。

毛菜喜欢生在房前屋后。如今,大家喜欢在房子周围铺上水泥地,毛菜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渐渐地不见了。

紫苏

一般人只知道紫苏是一味中药,其实它也能做菜。那时,父母工资低,买一瓶醋要三毛钱,他们舍不得。一次,我在河里钓了几条小鱼。家里没有醋,母亲就去山边扯上一大把紫红色的紫苏。母亲把鱼煎好后,把紫苏和其他佐料一同丢在锅里煮。这样做出的鱼,即使没放醋,味道却比醋还要好。紫苏不仅去腥,还能软化鱼刺,烧鱼还有特殊的香味。

母亲在腌制生姜时也会加上点紫苏。紫苏和生姜一样,都有祛寒、解表、开胃的功效。加了紫苏的生姜除了辣味外,还有酸溜溜的味儿,别提多好吃了。(未完待续)

周刊邮箱:jjrbcjzk@163.com

主编热线:13507925488


版权声明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

评论

下载掌中九江

扫描二维码下载,或者点击这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