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庐山脚下的牯岭镇莲林社区鸟鸣声打破寂静,两台荧光绿色的洒水车正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向上攀登,车尾红灯旋转,如同穿行云间的萤火。身穿九江玉禾田环卫服的叶晖紧锁眉头,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开这段又窄又陡的山路,他车上的水箱里装着15吨清水,终点处的百余户人家正等着这甘泉救急。
山风从车窗缝隙钻入,携着松针与泥土的清新气息。偶尔有早起的农户背着竹篓沿阶而下,朝着洒水车挥手致意。叶晖轻按喇叭回应,这是这段时间以来,叶晖和附近“老表”默契的问候。
洒水车在山腰处的蓄水池前缓缓停驻,叶晖跳下车,熟练地拧开阀门、接上软管,水流顿时轰鸣着涌进干涸的池底——这是今夏第35车甘泉奔赴庐山脚下。莲林社区200吨容量的蓄水池静卧在大樟树下,池壁青苔干涸卷曲。社区党支部书记彭建新站在水泥池沿,弯腰掬起一捧水细细看着,他抬头说:“今年七月以来持续高温,庐山降水量大大减少,山泉水量少得可怜,这几天都断流了,蓄水池自然就见底了。这池子一见底,我们就马上想到可以请九江玉禾田帮忙,往年也有过干旱缺水的情况,都是一提出请求,他们就派车过来送水,今年我们也就第一时间想到再找他们。”
他身后,社区百余户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绿荫中,屋后菜畦里的辣椒苗有些蔫头耷脑。彭建新解释:“不仅500多位居民靠这口池子,好汉坡登山游客和公厕用水都指望着它。”
叶晖蹲在蓄水池旁,手指试着正在注水的软管压力,“这管子得握稳了,水流急的时候能震得虎口发麻。”他指着管口翻涌的银浪,“每车15吨,要注20多分钟才能注完一车水。听着水声从空腔的回响变成沉实的哗哗声,就知道池子渐渐饱了。”
82岁的潘明银老人正在院子里择菜。他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哗地冲在莴笋叶上,溅起的水珠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你看现在水大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几天上午刚和社区念叨没水,中午水就来了!”老人扶着水池边沿笑着说,儿女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两位老人。他说:“每次听见窗外洒水车的引擎声,我就心里踏实。”
日头渐高,又有两辆洒水车沿着山路驶来。得知第二天要举行登山比赛,洒水车又拉来了两车水,社区干部小周忙着在微信群更新通知:“周末登山赛用水已到位,公厕正常开放!”
下山时,洒水车卸了重负,轻快地盘旋在云雾间。叶晖摇下车窗,任山风拂过脸庞:“彭书记说,等山泉复涌那天,要请我们来接一壶山泉水,喝一口云雾茶。”反光镜里,莲林社区的屋顶正升起袅袅炊烟。
(九江日报记者 周慧超)
编辑:吴晨
责编:肖文翔
审核: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