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个清晨,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幸福路幸福社区的晨光里,张志华像往常一样站在教室门口等候着孩子们。“老师早,我把妹妹也带来了,可以吗?”柯尔克孜族女孩古丽夏依尔的眼睛亮晶晶的,张志华笑着张开手:“当然欢迎,快来吧!”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也照亮了墙上“红杜鹃”教育志愿队的队旗——这面由江西援疆教师组建的旗帜,在他和队友们的守护下,已在边疆飘扬了多年。作为江西援疆“红杜鹃”教育志愿队第一小组的组长,张志华用两次跨越万里的选择,诠释着九江援疆干部“舍家为国、倾情奉献”的共同底色,成为我市援疆队伍的生动缩影。
张志华(右二)参加“红杜鹃”志愿者义务送教到社区活动
2021年9月,瑞昌市教师张志华第一次踏上祖国最西端的阿克陶县,高寒干燥的气候与不时袭来的沙尘暴,没能挡住他迈向讲台的脚步。在方舱医院休整十五天后,他便一头扎进课堂,带着教书育人的热忱,琢磨出“三四四四”高效课堂分层式教学法。那些被他用爱心和耐心焐热的课堂里,孩子们从羞涩躲闪到主动举手,班级学风日渐浓厚,多次被评为学校的模范班级。一年半的支教时光匆匆而过,离别时孩子们拉着他的衣角问“老师,我们能去江西找你吗”“还能再见面吗”,这些带着哭腔的追问,像种子落在他心里,悄悄发了芽。
2023年3月,当得知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急缺英语教师,张志华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孩子们含泪的眼睛。他收拾行囊再赴边疆。这一次,他挑起了毕业班的英语教学重担。课堂上他是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大课间的教室里总围满了问问题的学生;他自掏腰包买的糖果和奖品,成了孩子们眼里最甜的鼓励。汗水浇灌出硕果——当年的克州联试中,他带的毕业班英语成绩跃居全校第一,2024至2025年度执教的两个班更是稳稳站在年级前三名。“张老师的讲课非常有特色,教学成绩很突出。他对教育对学生的奉献精神,更是九江援疆教师的真实写照。”阿克陶教育局教研员付春水的赞叹里,藏着对这位九江教师的深深敬佩。
援疆的日子里,张志华的爱从不只停留在课本上。他爱打太极拳,看着孩子们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忽然想:“何不让他们也练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感受传统文化。”说干就干,他拉上江西支教老师连文凤、胡翠拥,在学校办起了太极社团。自开展太极拳教学活动3年来,他们累计教授柯尔克孜族青年学生400余人次,一招一式的比划中,柯尔克孜族孩子们渐渐迷上了这项运动。最调皮的阿不都拉成了“太极小明星”,常常得意地向同学展示学到的过肩摔、穿心肘,骄傲地宣布“我是张老师的入室弟子”。孩子们跟着张志华在操场、在艺术节舞台、在元旦晚会的聚光灯下,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太极弧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边疆少年心里生了根。
四年援疆路,他的手机里存满了与孩子们的合影,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暖心的故事。那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曾因孤僻不太合群,张志华周末带他骑单车逛白山湖、摘桑葚、撸羊肉串,一点点焐热他冰封的心。后来,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叠被子、洗衣服,还会把零食分给同学,毕业晚会上,他跟着大家跳民族舞、弹库姆孜,把亲手做的照片花篮送到张志华手上。家在几百公里外木吉乡的布切外尔汗,每学期才能回一次家,张志华看她孤单,常带她和同学游古城、找野果子。渐渐地,这个腼腆的女孩变得阳光开朗,晚自习的励志演讲里,她能大声讲自己的故事、唱民族歌谣。毕业时,她送的水杯上写着“Teacher Zhang”,附了一行字:“华哥,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作为克州教育局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张志华总想着把九江的好经验留下来。他组织了4次英语专题研讨会、10余场赛课,命题20余次,更通过“青蓝工程”手把手带徒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他的脚步还走到了巴仁中学、玉麦中学的课堂,把先进教学理念撒向更广阔的天地。就连晚上休息时间,他也没闲着,主动到阿克陶县公安局、工业园区教国家通用语言,帮少数民族干部说好普通话。一份份荣誉是最好的见证:4次阿克陶县嘉奖、5次“优秀援疆教师”、江西援疆前指“先进个人”……
“援疆支教是光荣的事业,能参与其中是毕生荣幸。”张志华常说自己只是万千援疆人中的一员。确实,自对克州阿克陶县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一批又一批干部人才像他这样,带着赤诚奔赴西陲,用行动践行着团结稳疆、文化润疆的使命。而张志华,正是这壮阔画卷中动人的一笔——他用两次援疆的选择,把大爱写在帕米尔高原的土地上,如同那些扎根南疆的胡杨,默默守护着边陲的新苗,静待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九江日报记者 商乐)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文婧
责编:肖文翔
审核: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