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那个夏天,九江长江大堤决口。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救援中,一位瘦弱的身影戴着1000多度的眼镜,连续两个月奔波在抗洪一线,用母爱般的温暖守护着子弟兵,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兵妈妈”的万文娟。27年后,她的故事依然在九江大地传颂,成为抗洪精神永不褪色的鲜活注脚。
万文娟获得全省抗洪抢险功臣称号。
堤坝上的“暖心后勤长”
1998年8月7日,九江长江城防大堤决口,洪水如猛兽般涌入城区。时任滨兴街道港西居委会主任万文娟临危受命,在警报拉响的第一时间组织2000多名居民撤离。没有喇叭,她就挨家挨户喊话,嗓子喊到沙哑仍不放弃,确保每一位居民安全转移。
当得知部队紧急行动,抗洪战士后勤给养一时供应不上,有的战士一整天都未吃上一口饭,不少战士由于中暑缺水晕倒在地时,万文娟立即召集居委会工作人员,紧急动员居民煮饭、炒菜、烧开水,送往部队。而部队却纪律严明,不肯接受,万文娟缠着一位军官动情地说,我的孩子也同你们一样大,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哪里有父母给孩子东西不吃的道理。当看到战士们津津有味地吃下居民送来的饭菜时,大家开心地笑了。
从那天开始,万文娟几乎每天都到堤上去2~3次,为战士们送饭、送水,在她的带动下,辖区居民自发地捐钱近6000元买西瓜、矿泉水、饼干,送毛巾、汗衫。当她看到战士们连日疲劳征战,晒得又黑又瘦,心疼得直落泪,便买来排骨熬汤,买白木耳、莲子,给战士们补身子,并组织居民帮助解放军缝洗衣服鞋子。
当万文娟看到困睡的战士被蚊叮、虫咬,她买来清凉油、蚊香为战士驱蚊;看到战士们的衣服被磨破了,她买来针和线,为“孩子”一针一线缝补;战士们头发长了,她请来10多个理发师为他们理发;得知官兵烧饭没有柴火时,她二话没说,很快运来了5000斤柴火;战士们邮寄信件困难,她便当起了部队的“通信员”,为战士们送信到邮局寄发;战士们病了,她请滨兴医院的医生在部队驻地设立临时门诊部,为他们送医送药……
只要万文娟看到的、想到的,她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做好服务。战士们也亲切地称她为“万妈妈”“兵妈妈”。很多官兵撤离大堤后,特意来到“兵妈妈”所在的居委会,道一声“妈妈,您好”。
精神传承的“火炬手”
其实万文娟身体一直不好,高度近视加上连日劳累,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小儿子生病,她顾不上带他看病;每天夜里只睡三四个小时,躺在居委会办公室长凳上被蚊子叮得满身包。老伴成了“替补”,帮着守电话;儿子、女儿齐上阵,帮着装袋、运土。长江大堤决口成功堵住的消息传来时,她正蹲在堤坝上给战士包扎划伤的手臂。那名战士跳起来欢呼,她看着平静的江面,腿一软坐倒在泥地里——这六天五夜,她几乎没合过眼,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觉得心里踏实得很。
抗洪过后,万文娟被评为“全国抗洪英模”,到北京接受表彰。1998年9月28日是万文娟“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她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随后又到省里接受表彰。现在她每年都能从工会领取固定的劳模津贴。对于这一切,万文娟打心底感激:“我做的都是分内的事,却受到这么多的关怀,得到这么多荣誉,感谢党和政府啊。”
如今,在万文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践行伟大抗洪精神的行列。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抗洪精神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力量。”
这力量,正是抗洪精神中最动人的底色,也是九江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九江日报记者 余超 文/摄)
本原创内容版权归掌中九江(www.jjcbw.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谢绝转载。
编辑:王嘉琪
责编:肖文翔
审核:吴雪倩